中药苏木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活血疗伤,治疗伤科疾患为主的药物,称为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咸,主归肝、肾经,功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骨折筋伤病证,多与肝肾有关,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配伍补肝肾强筋骨药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恢复。

来源:苏木为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的心材。野生或栽培,全年均可采伐,取树干,除去枝皮及边材,留取中心部分,锯段,晒干。炮制时,将其刨成薄片或砍成小块,或经蒸软切片用,或碾成粗粉。
相关名字:苏方木、苏方。
产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等地,以广西的产品为佳。
性味归经:甘、咸、辛,平。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性状鉴别:


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质坚硬。
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气微,味微涩。

苏木饮片(粗粉)
饮片
呈长约3cm的段或不规则的极薄片、小块或粗粉。
表面红黄色或黄棕色,有的可见条形髓。质地致密,坚硬。气微,昧微涩。粉末呈黄红色。
主治病证:
1.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
本品味辛能散,咸入血分,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日华子本草》谓其治“扑损瘀血”。常配乳香、没药、自然铜等药用,如八厘散(《医宗金鉴》)。
2.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痛经,心腹疼痛,痈肿疮毒等。
本品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为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他瘀滞病证的常用药。用于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常配川芎、当归、红花等药用,如通经丸(《类证治裁》);治心腹瘀痛,常配丹参、川芎、延胡索等;若配银花、连翘、白芷等,可治痈肿疮毒。
相关配伍:
1、金疮接指:凡指断及刀斧伤。用真苏木末敷之,外以蚕茧包缚完固,数日如故。(《摄生方》)
2、产后血晕:苏方木三两,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肘后方》)
3、香港脚肿痛:苏方木、鹭鸶藤等分,细锉,入淀粉少许,水二斗,煎一斗五升,先熏后洗。(《普济方》)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和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2.《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褥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
3.《本草纲目》:“苏方木乃三阴经血分药,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关注慈海教育公众号,获取更多相关知识资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有巴西苏木酚、挥发油(主要为水芹烯、罗勒烯)及鞣质。
2.药理作用:煎剂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增强,水煎醇提液可增加冠脉流量,促进微循环;巴西苏木素和苏木精可抑制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煎剂有镇静、催眠作用,并能对抗士的宁和可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煎液和浸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苏木还有消炎、抗癌等作用。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皂荚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桃仁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