抜罐穴位图
拔罐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形成负压,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或身体状况下适合拔罐的穴位: 感冒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之会,刺激此穴可振奋阳气、解表散寒,对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等症状有帮助。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与肺脏联系紧密,拔罐于此可调节肺的功能,减轻感冒引发的咳嗽、气喘等症状。
头痛 太阳穴: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拔罐此处可疏通头部气血,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常拔罐能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尤其适用于外感风邪或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
肩颈疼痛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肩井穴能疏导肩部气血,改善肩部肌肉紧张,对肩周炎、颈椎病引起的肩部疼痛、活动不利有较好疗效。
天宗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天宗穴常用于缓解肩部及上肢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拔罐该穴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劳损。
腰腿痛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穴与肾脏关系密切,拔罐此穴可益肾壮腰,对肾虚腰痛、腰膝酸软等有一定调理作用。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委中穴是治疗腰腿痛的常用穴位,有舒筋活络、凉血解毒的功效,对于腰部疼痛牵连下肢的情况效果显著。
消化不良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拔罐此处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缓解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常拔罐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失眠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拔罐此穴可宁心安神,有助于缓解失眠、心悸等症状。
涌泉穴:在足底,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涌泉穴为肾经的起始穴,拔罐该穴位可引火归元、交通心肾,改善睡眠质量。
拔罐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体位,确保操作安全。
同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拔罐,如体质虚弱、皮肤过敏、孕妇等人群应谨慎使用或避免拔罐。
拔罐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抜罐穴位图(1)
抜罐穴位图(2)
抜罐穴位图(3)
抜罐穴位图(4)
抜罐穴位图(5)
抜罐穴位图(6)
抜罐穴位图(7)
抜罐穴位图(8)
抜罐穴位图(9)
抜罐穴位图(10)
抜罐穴位图(11)
抜罐穴位图(12)
抜罐穴位图(13)
抜罐穴位图(14)
抜罐穴位图(15)
抜罐穴位图(16)
抜罐穴位图(17)
抜罐穴位图(18)
抜罐穴位图(19)
抜罐穴位图(20)
抜罐穴位图(21)
抜罐穴位图(22)
抜罐穴位图(23)
抜罐穴位图(24)
抜罐穴位图(25)
抜罐穴位图(26)
抜罐穴位图(27)
抜罐穴位图(28)
抜罐穴位图(29)
抜罐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