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保健穴位图
以下为你介绍一些常见的宝宝保健穴位: 头面部 天门(攒竹)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一般推30~50次。
功效: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坎宫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方法: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一般推30~50次。
功效:可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多用于治疗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等。
太阳 位置: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中指端揉,称揉太阳。
往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一般揉30~50次。
功效: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可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手部 补脾经 位置:在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方法: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脾经,一般操作100~500次。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常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清胃经 位置:在大鱼际外侧缘,赤白肉际处,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
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清胃经,一般推100~500次。
功效: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可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呃逆、口臭等。
清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腹,自食指尖推向虎口,为清大肠,一般推100~500次。
功效: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治疗便秘、食积等。
腹部 摩腹 位置:整个腹部。
操作方法:用手掌或四指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环形摩动,称摩腹。
一般摩5分钟左右。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止痛,可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背部 捏脊 位置:背部脊柱两侧,自尾椎骨端起,沿脊柱向上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称捏脊,一般捏3~5遍。
功效:可调节阴阳、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疏通经络、强体健身,对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均有较好的保健治疗作用。
揉肺俞 位置: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在两侧肺俞穴上揉动,称揉肺俞,一般揉50~100次。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发热等呼吸系统疾病。
宝宝保健穴位图(1)
宝宝保健穴位图(2)
宝宝保健穴位图(3)
宝宝保健穴位图(4)
宝宝保健穴位图(5)
宝宝保健穴位图(6)
宝宝保健穴位图(7)
宝宝保健穴位图(8)
宝宝保健穴位图(9)
宝宝保健穴位图(10)
宝宝保健穴位图(11)
宝宝保健穴位图(12)
宝宝保健穴位图(13)
宝宝保健穴位图(14)
宝宝保健穴位图(15)
宝宝保健穴位图(16)
宝宝保健穴位图(17)
宝宝保健穴位图(18)
宝宝保健穴位图(19)
宝宝保健穴位图(20)
宝宝保健穴位图(21)
宝宝保健穴位图(22)
宝宝保健穴位图(23)
宝宝保健穴位图(24)
宝宝保健穴位图(25)
宝宝保健穴位图(26)
宝宝保健穴位图(27)
宝宝保健穴位图(28)
宝宝保健穴位图(29)
宝宝保健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