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讲解深度
以下从多个维度为你深度讲解穴位: 穴位的定义与本质 穴位,又称腧穴、穴道,是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
中医认为穴位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刺激点。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穴位可能与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穴位处的皮肤电阻、电位等生物物理特性与周围组织有所不同,且穴位下往往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小血管、淋巴管等,刺激穴位可能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等机制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穴位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如同一张庞大的网络遍布全身。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关键节点,它们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每条经络都有特定的循行路线和所对应的脏腑器官,经络通过穴位与人体内外各个组织器官进行沟通和联系。
例如,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它不仅反映胃经气血的盛衰,通过刺激足三里还可以调节胃经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
经络与穴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穴位的分类 十四经穴:这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共有 362 个。
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明确的主治病证和针刺操作规范,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穴位。
比如肺经的中府穴、心经的神门穴等。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未归入十四经系统,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穴位。
这类穴位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其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则不在。
例如,位于头部的四神聪穴,对失眠、头痛等有较好疗效;位于手部的十宣穴,常用于急救,可治疗昏迷、高热等。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等,它既没有固定的名称,也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穴位。
阿是穴的发现体现了中医“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用较多。
比如,患者腰部疼痛,在疼痛部位按压找到最痛点,这个点就是阿是穴,针刺或按摩此处可缓解疼痛。
穴位的作用 近治作用:这是穴位最基本的作用,即穴位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例如,眼部周围的睛明穴、攒竹穴、鱼腰穴等,都可以治疗眼疾,如近视、远视、目赤肿痛等;膝关节附近的犊鼻穴、梁丘穴、血海穴等,可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病症。
远治作用:许多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
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远治作用更为突出。
比如,合谷穴位于手部,不仅可以治疗手部局部的疼痛、麻木等,还能治疗头面部的病症,如头痛、牙痛、鼻塞等;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除了可调理下肢疾病外,还对脾胃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特殊作用:穴位的特殊作用包括双向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性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穴位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的调节作用。
例如,天枢穴既能治疗腹泻,又能治疗便秘;内关穴可调节心率,心动过速时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能加快心率。
相对特异性作用是指某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如至阴穴矫正胎位,是其他穴位所不能替代的;大椎穴退热,对发热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穴位的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穴位或艾灸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艾灸则是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作用。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可针刺风池穴、大椎穴、肺俞穴等,并用艾灸熏烤这些穴位,以疏风散寒、解表退热。
推拿按摩:运用推、拿、按、揉、拨等手法刺激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等。
推拿按摩穴位适用于多种病症,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软组织劳损疾病,以及小儿惊风、疳积等儿科疾病。
比如,按摩颈部的风池穴、肩部的肩井穴、腰部的肾俞穴等,可以缓解相应部位的疼痛和肌肉紧张;给小儿推拿补脾经、清胃经、揉板门等穴位,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穴位贴敷:将药物制成膏剂、丸剂或散剂等,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来治疗疾病。
穴位贴敷具有药物吸收缓慢、作用持久、副作用小等优点,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虚寒性病症。
例如,在三伏天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药物研末,调成糊状贴敷在肺俞、定喘、膏肓等穴位上,可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作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拔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目的。
拔罐的方法有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可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不同的方法。
比如,对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可在疼痛部位及相关穴位上拔罐,如膝关节疼痛可在犊鼻、梁丘、血海、阳陵泉等穴位拔罐。
穴位图讲解深度(1)
穴位图讲解深度(2)
穴位图讲解深度(3)
穴位图讲解深度(4)
穴位图讲解深度(5)
穴位图讲解深度(6)
穴位图讲解深度(7)
穴位图讲解深度(8)
穴位图讲解深度(9)
穴位图讲解深度(10)
穴位图讲解深度(11)
穴位图讲解深度(12)
穴位图讲解深度(13)
穴位图讲解深度(14)
穴位图讲解深度(15)
穴位图讲解深度(16)
穴位图讲解深度(17)
穴位图讲解深度(18)
穴位图讲解深度(19)
穴位图讲解深度(20)
穴位图讲解深度(21)
穴位图讲解深度(22)
穴位图讲解深度(23)
穴位图讲解深度(24)
穴位图讲解深度(25)
穴位图讲解深度(26)
穴位图讲解深度(27)
穴位图讲解深度(28)
穴位图讲解深度(29)
穴位图讲解深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