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片图解
你想问的可能是“穴位解析”。
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穴位相关知识: 穴位的定义 穴位,学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简单来说,穴位就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个个“站点”,它们连接着人体内部的脏腑和外部的体表,是气血运行、信息传递的关键节点。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的分类 十四经穴:这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
例如,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它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十四经穴一共有362个。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
这些穴位往往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有的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的穴位,有的是在特定部位或与某些特定因素相关的穴位。
比如,太阳穴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常用来治疗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等病症。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这类穴位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也就是说,哪里有疼痛或不适,哪里就是阿是穴。
例如,当身体某个部位受到跌打损伤出现疼痛时,在疼痛最明显的地方就是阿是穴,针刺或按摩此处可缓解疼痛。
穴位的作用 近治作用:这是穴位最基本的作用,即穴位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所有的穴位都具有近治作用。
例如,眼周的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等,都能治疗眼部的疾病,如近视、远视、目赤肿痛等;耳部周围的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等,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等耳部病症。
远治作用:指某些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
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远治作用更为突出。
比如,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不仅可以治疗手部局部病症,还能治疗头面部的病症,如头痛、牙痛、鼻塞等;足三里穴除了能治疗下肢痿痹外,还对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等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特殊作用:穴位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二是相对特异性作用。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是指同一穴位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调节作用。
例如,天枢穴既能治疗腹泻,又能治疗便秘;内关穴可调节心率,心动过速时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能加快心率。
相对特异性作用是指某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这种效果是其他穴位所不能替代的。
比如,至阴穴矫正胎位的作用较为突出,是临床常用的矫正胎位的穴位。
穴位的刺激方法 针刺法:是用毫针等针具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来激发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疗法需要专业医生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艾灸法:是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点燃后在穴位上进行熏烤,通过温热刺激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作用。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直接灸、间接灸、悬灸等。
例如,用艾条悬灸足三里穴,可以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推拿按摩法:通过手指或手掌在穴位上进行按、揉、推、拿等手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等。
推拿按摩操作相对简便,可自行操作或由他人辅助操作,适合日常保健和一些轻微病症的缓解。
比如,当头痛时,用手指轻轻按摩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可缓解疼痛。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拔罐的部位通常选择在肌肉丰厚、皮下组织充实且毛发较少的部位,穴位也是常用的拔罐部位之一。
穴位图片图解(1)
穴位图片图解(2)
穴位图片图解(3)
穴位图片图解(4)
穴位图片图解(5)
穴位图片图解(6)
穴位图片图解(7)
穴位图片图解(8)
穴位图片图解(9)
穴位图片图解(10)
穴位图片图解(11)
穴位图片图解(12)
穴位图片图解(13)
穴位图片图解(14)
穴位图片图解(15)
穴位图片图解(16)
穴位图片图解(17)
穴位图片图解(18)
穴位图片图解(19)
穴位图片图解(20)
穴位图片图解(21)
穴位图片图解(22)
穴位图片图解(23)
穴位图片图解(24)
穴位图片图解(25)
穴位图片图解(26)
穴位图片图解(27)
穴位图片图解(28)
穴位图片图解(29)
穴位图片图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