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结构穴位图
脸部有众多穴位,它们分布于不同的结构区域,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以下按照脸部不同结构为你介绍相关穴位: 额头区域 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功效:宁神通络、醒脑安神,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等病症。
应用:当出现精神不振、头晕时,可用手指轻轻点按神庭穴,每次3 - 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印堂穴 位置:在面部,两眉之间。
功效:明目通鼻、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等。
应用:对于经常用眼导致的眼疲劳、眉心紧张,揉按印堂穴能有效缓解不适。
眼部周围 睛明穴 位置: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效:疏风清热、通络明目,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如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
应用:长时间用眼后,按摩睛明穴可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减轻眼睛疲劳。
攒竹穴 位置: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功效:疏风清热、明目止痛,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眉棱骨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㖞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部及头面部病症。
应用:当眼睛红肿疼痛或者头痛牵连到眼眶时,刺激攒竹穴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鱼腰穴 位置: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效:镇惊安神、疏风通络,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应用:对于麦粒肿、霰粒肿等眼部病症,按摩鱼腰穴有辅助治疗效果。
鼻部周围 迎香穴 位置: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功效:疏散风热、通利鼻窍,是治疗鼻塞、鼻病的常用穴,还可用于治疗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等。
应用:感冒引起鼻塞流涕时,按摩迎香穴可以促进鼻窍通畅,减轻症状。
鼻通穴 位置:在面部,鼻唇沟上端尽处。
功效:通利鼻窍,主要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鼻衄等鼻腔疾病。
应用:患有慢性鼻炎,出现长期鼻塞症状时,揉按鼻通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通气。
耳部周围 耳门穴 位置:在面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功效:聪耳利窍、清热祛风,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等病症。
应用:对于耳部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耳鸣、听力下降,刺激耳门穴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听宫穴 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功效:开窍聪耳、消肿止痛,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等。
应用:配合其他穴位按摩,对改善听力减退、耳部胀满等症状有帮助。
听会穴 位置:在面部,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功效:聪耳熄风、理气活血、化痰通络,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面痛、口眼㖞斜等。
应用:当出现耳部鸣响、耳部堵塞感时,按摩听会穴有助于缓解症状。
口唇周围 人中穴 位置: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主要用于急救及治疗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以及癔病、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症。
应用:在遇到有人突然昏厥时,可掐按人中穴进行急救。
地仓穴 位置: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功效:疏风通络,主要用于治疗口歪、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等面部病症。
应用:对面神经麻痹导致的口眼歪斜,按摩地仓穴可促进面部肌肉恢复正常。
承浆穴 位置: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生津敛液、舒筋活络,可用于治疗口眼㖞斜、唇紧、面肿、齿痛、龈肿、流涎、口舌生疮等病症。
应用:对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口腔问题,刺激承浆穴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脸部结构穴位图(1)
脸部结构穴位图(2)
脸部结构穴位图(3)
脸部结构穴位图(4)
脸部结构穴位图(5)
脸部结构穴位图(6)
脸部结构穴位图(7)
脸部结构穴位图(8)
脸部结构穴位图(9)
脸部结构穴位图(10)
脸部结构穴位图(11)
脸部结构穴位图(12)
脸部结构穴位图(13)
脸部结构穴位图(14)
脸部结构穴位图(15)
脸部结构穴位图(16)
脸部结构穴位图(17)
脸部结构穴位图(18)
脸部结构穴位图(19)
脸部结构穴位图(20)
脸部结构穴位图(21)
脸部结构穴位图(22)
脸部结构穴位图(23)
脸部结构穴位图(24)
脸部结构穴位图(25)
脸部结构穴位图(26)
脸部结构穴位图(27)
脸部结构穴位图(28)
脸部结构穴位图(29)
脸部结构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