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面部穴位图
脚面部分布着多个重要穴位,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足阳明胃经穴位 解溪穴 位置:在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功效:具有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舒筋活络的作用。
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等病症,对于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也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冲阳穴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功效:有和胃化痰、通络宁神的功效。
主治胃痛、牙痛、口眼歪斜、足背红肿等。
通过刺激该穴位,还能调节胃气,促进消化吸收。
足少阳胆经穴位 丘墟穴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功效:具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颈项强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等病症,对胆囊炎、胆结石等引起的胁肋疼痛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足临泣穴 位置:在足背,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功效:能平肝熄风、化痰软坚、通经活络。
可治疗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乳痈等多种病症,尤其在调理妇科疾病和缓解头面五官病症方面应用广泛。
足太阴脾经穴位 太白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效: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脾胃病症,还可缓解脚气、体重节痛等。
公孙穴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功效: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的作用。
可治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消化系统病症,同时对心烦失眠、发狂妄言等神志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其他穴位 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功效:归属足厥阴肝经,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胁痛、口苦、月经不调、痛经等多种病症,是临床常用的保健和治疗穴位之一。
行间穴 位置:在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同样归属于足厥阴肝经,有清肝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病症。
脚面部穴位图(1)
脚面部穴位图(2)
脚面部穴位图(3)
脚面部穴位图(4)
脚面部穴位图(5)
脚面部穴位图(6)
脚面部穴位图(7)
脚面部穴位图(8)
脚面部穴位图(9)
脚面部穴位图(10)
脚面部穴位图(11)
脚面部穴位图(12)
脚面部穴位图(13)
脚面部穴位图(14)
脚面部穴位图(15)
脚面部穴位图(16)
脚面部穴位图(17)
脚面部穴位图(18)
脚面部穴位图(19)
脚面部穴位图(20)
脚面部穴位图(21)
脚面部穴位图(22)
脚面部穴位图(23)
脚面部穴位图(24)
脚面部穴位图(25)
脚面部穴位图(26)
脚面部穴位图(27)
脚面部穴位图(28)
脚面部穴位图(29)
脚面部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