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针灸穴位图
曲池穴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在针灸临床应用广泛。
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穴位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简便取穴法:当屈肘90°时,肘横纹头外侧端向外1横指处即是该穴。
解剖结构 在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肌的桡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
针灸操作方法 针刺:直刺0.8 - 1.2寸。
针刺时,患者应采取舒适体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选用合适的毫针进行操作。
针刺过程中需注意避开血管和重要神经,得气后可根据病情采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手法。
例如,实证可采用泻法,即提插补泻中的重提轻插、捻转补泻中的右转时用力、左转时轻提;虚证可采用补法,如提插补泻中的重插轻提、捻转补泻中的左转时用力、右转时轻提 。
艾灸:可采用艾条灸、艾炷灸等方法。
艾条温和灸时,将艾条点燃后,对准曲池穴,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侧穴位灸15 - 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艾炷灸时,可选用麦粒灸或蚕豆大小的艾炷,每次灸3 - 7壮 。
功效与作用 疏风清热:曲池穴具有疏散风热之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当人体感受风热邪气,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等表现时,针刺或艾灸曲池穴,能帮助机体驱散风热,缓解不适症状。
调和气血:该穴能够调节气血运行,对于气血不畅引起的病症有较好疗效。
如气滞血瘀导致的手臂疼痛、麻木,通过刺激曲池穴,可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麻木感。
消肿止痛:曲池穴可用于治疗多种红肿热痛病症,如目赤肿痛、牙痛、痤疮等。
对于胃火上炎引起的牙痛,针刺曲池穴能清泻胃火,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痤疮,刺激曲池穴可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改善皮肤症状。
通利关节:曲池穴能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常用于治疗上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痹症。
无论是风湿痹阻经络,还是外伤劳损导致的肘部、肩部、腕部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刺激曲池穴都有助于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主治病症 五官病症: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耳鸣等。
例如,当患有麦粒肿等眼部疾病导致目赤肿痛时,针刺曲池穴可起到清热明目、消肿止痛的作用。
热病:发热、热病汗不出等。
在感冒发热时,刺激曲池穴可辅助退热,促使身体出汗散热,减轻发热症状。
皮肤病症:荨麻疹、湿疹、丹毒、痤疮等。
对于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艾灸曲池穴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
妇产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等。
通过调节气血,对女性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问题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上肢病症: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等。
中风后遗症导致上肢偏瘫、活动不利时,针灸曲池穴可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其他病症:腹痛、吐泻、癫狂等。
如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腹泻,针刺曲池穴可调节胃肠气机,缓解症状 。
曲池针灸穴位图(1)
曲池针灸穴位图(2)
曲池针灸穴位图(3)
曲池针灸穴位图(4)
曲池针灸穴位图(5)
曲池针灸穴位图(6)
曲池针灸穴位图(7)
曲池针灸穴位图(8)
曲池针灸穴位图(9)
曲池针灸穴位图(10)
曲池针灸穴位图(11)
曲池针灸穴位图(12)
曲池针灸穴位图(13)
曲池针灸穴位图(14)
曲池针灸穴位图(15)
曲池针灸穴位图(16)
曲池针灸穴位图(17)
曲池针灸穴位图(18)
曲池针灸穴位图(19)
曲池针灸穴位图(20)
曲池针灸穴位图(21)
曲池针灸穴位图(22)
曲池针灸穴位图(23)
曲池针灸穴位图(24)
曲池针灸穴位图(25)
曲池针灸穴位图(26)
曲池针灸穴位图(27)
曲池针灸穴位图(28)
曲池针灸穴位图(29)
曲池针灸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