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艾炙穴位图
生姜艾灸是借助艾绒燃烧的温热之力以及生姜本身的辛温之性,通过特定穴位渗透,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等功效。
以下是一些适合生姜艾灸的穴位: 神阙穴 位置:位于肚脐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和胃理肠。
对脾胃虚寒、腹痛腹泻、宫寒不孕、四肢厥冷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操作方法:将新鲜生姜切成厚度约0.3 - 0.5厘米的薄片,用针在姜片上扎若干小孔。
把姜片放在神阙穴上,再将艾绒搓成艾炷放置在姜片上点燃。
当患者感觉局部有温热感但不过于灼痛时,可适当调整艾炷与皮肤的距离。
一般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周可进行2 - 3次。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补肾培元、温阳固脱。
常用于治疗元气虚损、下焦虚寒导致的病症,如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尿频尿急等。
操作方法:同神阙穴的操作,将姜片置于关元穴上,放上艾炷点燃施灸。
每次艾灸时间约15 - 20分钟,使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不烫为度。
长期坚持艾灸关元穴,可起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作用,建议每周艾灸2 - 3次。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效,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有很好的疗效。
操作方法:把姜片放置在足三里穴上,点燃艾炷进行艾灸。
每次每侧穴位艾灸15 - 20分钟,两侧可交替进行。
经常艾灸足三里穴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可每周艾灸3 - 4次。
命门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
功效:培元固本、强健腰膝、益肾壮阳。
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宫寒不孕、五更泄泻等病症。
操作方法:将姜片覆盖在命门穴上,艾炷点燃后施灸。
每次艾灸时间控制在15 - 20分钟左右,以穴位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命门穴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汇聚之处,定期艾灸可补充阳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建议每周艾灸2 - 3次。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对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等妇科疾病有显著疗效,同时也可用于治疗男性遗精、阳痿等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失眠、高血压等病症。
操作方法:将姜片放在三阴交穴上进行艾灸,每侧穴位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两侧穴位可轮流施灸。
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艾灸此穴可调节三条阴经的气血,建议女性在月经周期正常情况下,每周艾灸2 - 3次;男性如有相应症状,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艾灸。
生姜艾炙穴位图(1)
生姜艾炙穴位图(2)
生姜艾炙穴位图(3)
生姜艾炙穴位图(4)
生姜艾炙穴位图(5)
生姜艾炙穴位图(6)
生姜艾炙穴位图(7)
生姜艾炙穴位图(8)
生姜艾炙穴位图(9)
生姜艾炙穴位图(10)
生姜艾炙穴位图(11)
生姜艾炙穴位图(12)
生姜艾炙穴位图(13)
生姜艾炙穴位图(14)
生姜艾炙穴位图(15)
生姜艾炙穴位图(16)
生姜艾炙穴位图(17)
生姜艾炙穴位图(18)
生姜艾炙穴位图(19)
生姜艾炙穴位图(20)
生姜艾炙穴位图(21)
生姜艾炙穴位图(22)
生姜艾炙穴位图(23)
生姜艾炙穴位图(24)
生姜艾炙穴位图(25)
生姜艾炙穴位图(26)
生姜艾炙穴位图(27)
生姜艾炙穴位图(28)
生姜艾炙穴位图(29)
生姜艾炙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