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中脘穴位图
中脘穴的定位 中脘穴属于任脉穴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
简单取穴方法:可先找到肚脐,然后从肚脐向上量约5横指宽处(以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即为中脘穴。
中脘穴的解剖结构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中脘穴的作用功效 消化系统调节:中脘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
它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对于胃脘疼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无论是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问题,刺激中脘穴都可能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例如,对于经常胃胀、消化不好的人,按摩中脘穴后,胃肠蠕动会得到改善,胃胀感减轻,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健脾和胃: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脘穴作为胃之募穴,与脾胃关系密切。
刺激中脘穴能够健脾益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乏力等症状,通过刺激中脘穴,可以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
调节情志:中脘穴在调节情志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中医理论中,脾胃与情志相互关联,情绪问题常常会影响脾胃功能,反之脾胃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情绪波动。
中脘穴可以调节脾胃气机,进而对情志产生调节作用。
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伴有脾胃不适的人群,刺激中脘穴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改善身心状态。
刺激中脘穴的方法 按摩: 自我按摩:仰卧位或坐位,放松身体。
将右手掌心放在中脘穴上,左手叠放在右手上,然后以中脘穴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由小圈逐渐扩大到大圈进行环形按摩,按摩力度适中,以穴位局部有温热、酸胀感为宜。
每次按摩 5 - 10 分钟,每天可进行 2 - 3 次。
他人按摩: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站在一侧,用拇指或掌根着力于中脘穴,进行轻柔的按揉,频率每分钟约 60 - 80 次,每次按摩 10 - 15 分钟。
艾灸: 艾条灸:点燃艾条一端,距离中脘穴皮肤 2 - 3 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每周可艾灸 2 - 3 次。
艾灸盒灸:将艾绒放入艾灸盒中点燃,然后将艾灸盒固定在中脘穴部位,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调整温度和时间,每次使用艾灸盒灸 20 - 30 分钟,每周 2 - 3 次。
艾灸时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寒。
针刺:针刺中脘穴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针刺角度、深度等都有严格要求,一般直刺 0.5 - 1.2 寸。
针刺疗法能更精准地激发穴位的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但由于具有一定创伤性,需谨慎操作。
高清中脘穴位图(1)
高清中脘穴位图(2)
高清中脘穴位图(3)
高清中脘穴位图(4)
高清中脘穴位图(5)
高清中脘穴位图(6)
高清中脘穴位图(7)
高清中脘穴位图(8)
高清中脘穴位图(9)
高清中脘穴位图(10)
高清中脘穴位图(11)
高清中脘穴位图(12)
高清中脘穴位图(13)
高清中脘穴位图(14)
高清中脘穴位图(15)
高清中脘穴位图(16)
高清中脘穴位图(17)
高清中脘穴位图(18)
高清中脘穴位图(19)
高清中脘穴位图(20)
高清中脘穴位图(21)
高清中脘穴位图(22)
高清中脘穴位图(23)
高清中脘穴位图(24)
高清中脘穴位图(25)
高清中脘穴位图(26)
高清中脘穴位图(27)
高清中脘穴位图(28)
高清中脘穴位图(29)
高清中脘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