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灸穴位图
电灸是将传统艾灸与现代电疗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疗法,通过在穴位上施加适量电流来增强刺激效果,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以下为你介绍电灸常用穴位及相关要点: 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电灸应用: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
对于胃肠功能较弱、消化不良的人群,电灸足三里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电灸时,将电极片连接在足三里穴位上,选择合适的电流强度和频率,以穴位局部有轻微麻胀感、皮肤微微发红为宜,每次电灸15 - 20分钟,每周可进行2 - 3次。
关元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电灸应用: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有较好疗效,如男子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对于肾阳不足、宫寒体弱者,电灸关元可起到温补肾阳、暖宫散寒的作用。
操作时,注意温度和电流强度要适中,避免烫伤皮肤,每次电灸时间约15 - 20分钟,疗程可根据病情和体质确定。
神阙 位置: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醒神、健脾补气。
电灸应用:可用于治疗腹痛、泄泻、脱肛等病症,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在进行电灸神阙时,由于该部位皮肤较为敏感,电流强度不宜过大。
通常采用温和的电刺激方式,每次电灸10 - 15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对于体质虚寒者,定期电灸神阙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
三阴交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电灸应用: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也可用于调理失眠、高血压等。
女性在经期或孕期如需电灸三阴交,应谨慎操作或遵医嘱。
一般情况下,每次电灸15 - 20分钟,以穴位处有明显的酸麻胀感但能耐受为宜。
大椎 位置:位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功效: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调气。
电灸应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外感病症,以及肩颈疼痛等。
电灸大椎能激发阳气,增强人体抵抗力。
操作时,将电极准确放置在穴位上,调节好电灸参数,每次电灸15 - 2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调整治疗次数。
电灸注意事项 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电灸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初次使用电灸设备或患有某些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皮肤病等)的人群,务必在医生或专业针灸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不良后果。
皮肤护理:电灸前后要注意观察穴位局部皮肤情况。
如果皮肤有破损、溃疡、瘢痕或过敏等情况,不宜在该部位电灸。
电灸后皮肤可能会出现轻微红晕,一般可自行消退,但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设备检查:使用电灸设备前,要仔细检查仪器性能是否良好,电极片是否完好无损、导电性能是否正常等,确保操作安全。
循序渐进:电灸的电流强度、频率等参数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耐受程度逐渐调整,不可一开始就使用过大的刺激量,以免引起不适。
电灸穴位图(1)
电灸穴位图(2)
电灸穴位图(3)
电灸穴位图(4)
电灸穴位图(5)
电灸穴位图(6)
电灸穴位图(7)
电灸穴位图(8)
电灸穴位图(9)
电灸穴位图(10)
电灸穴位图(11)
电灸穴位图(12)
电灸穴位图(13)
电灸穴位图(14)
电灸穴位图(15)
电灸穴位图(16)
电灸穴位图(17)
电灸穴位图(18)
电灸穴位图(19)
电灸穴位图(20)
电灸穴位图(21)
电灸穴位图(22)
电灸穴位图(23)
电灸穴位图(24)
电灸穴位图(25)
电灸穴位图(26)
电灸穴位图(27)
电灸穴位图(28)
电灸穴位图(29)
电灸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