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阴阳穴位图
在中医针灸理论中,许多穴位都分属阴阳不同属性,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下为您列举一些常见的阴阳穴位及其特点、作用: 属阳的穴位 百会穴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属性及特点:属阳,为诸阳之会。
此穴位汇聚了人体多条阳经气血,阳气充足,如同人体阳气的“制高点”。
作用:具有升阳举陷、醒脑开窍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脱肛等病症,可提升人体阳气,改善阳气不足或清气不升导致的各种问题。
大椎穴 定位:位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属性及特点:属阳,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阳气极为旺盛,为阳经气血汇聚之处。
作用:有解表清热、疏风散寒、通阳理气等功效。
可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咳嗽、气喘等病症,调节人体阳气,增强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属性及特点:属阳,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阳明经多气多血,足三里作为其重要穴位,阳气充足,对后天脾胃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
作用: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等作用。
可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症,以及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属性及特点:属阳,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是人体阳气汇聚储存之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作用:常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病症,如中风脱证、虚劳冷惫、阳痿、早泄等,可补充人体阳气,增强脏腑功能。
属阴的穴位 三阴交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属性及特点:属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阴气汇聚,能同时调节肝、脾、肾三脏阴气。
作用:具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失眠等病症,调节女性内分泌及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
太溪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属性及特点:属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肾属水,主藏精,此穴阴气充足,是肾经气血汇聚之处,可滋养肾阴。
作用: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肾虚病症,如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失眠、消渴等,调节肾脏阴阳平衡。
血海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属性及特点:属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脾主统血,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效,阴气充盈,与血液运行密切相关。
作用:具有养血活血、凉血止血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皮肤瘙痒等病症,调节人体阴血,维持阴阳平衡。
神门穴 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属性及特点:属阴,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心主神明,此穴阴气内敛,可调节心经气血,宁心安神。
作用:有清心安神、养心健脑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失眠、健忘、心悸、心痛等心系病症,调节心脏阴阳,改善心神不宁状态。
针灸治疗讲究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具体的阴阳虚实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操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非专业人士请勿自行针灸,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针灸阴阳穴位图(1)
针灸阴阳穴位图(2)
针灸阴阳穴位图(3)
针灸阴阳穴位图(4)
针灸阴阳穴位图(5)
针灸阴阳穴位图(6)
针灸阴阳穴位图(7)
针灸阴阳穴位图(8)
针灸阴阳穴位图(9)
针灸阴阳穴位图(10)
针灸阴阳穴位图(11)
针灸阴阳穴位图(12)
针灸阴阳穴位图(13)
针灸阴阳穴位图(14)
针灸阴阳穴位图(15)
针灸阴阳穴位图(16)
针灸阴阳穴位图(17)
针灸阴阳穴位图(18)
针灸阴阳穴位图(19)
针灸阴阳穴位图(20)
针灸阴阳穴位图(21)
针灸阴阳穴位图(22)
针灸阴阳穴位图(23)
针灸阴阳穴位图(24)
针灸阴阳穴位图(25)
针灸阴阳穴位图(26)
针灸阴阳穴位图(27)
针灸阴阳穴位图(28)
针灸阴阳穴位图(29)
针灸阴阳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