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院的穴位图
你想问的可能是 “中脘穴”,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穴位定位 中脘穴属任脉穴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
简便取穴法:可先找到胸骨下端(剑突)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即为中脘穴。
生理功能 中脘穴处于人体胃脘部,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脘穴能够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强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转输能力,进而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此外,它还能调节胃肠蠕动,使胃肠运动恢复正常节律,对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主治病症 消化系统病症:是治疗各种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
无论是实证(如饮食积滞导致的胃脘胀痛)还是虚证(如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都可通过刺激中脘穴来进行调理。
其他病症:还可用于治疗失眠、眩晕、癫狂等神志病,这是因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到人体的气血生成和运行,而气血充足、运行顺畅是维持心神安宁的基础。
当脾胃失调时,可能会导致气血不足或气血逆乱,进而影响心神,出现失眠、眩晕等症状,刺激中脘穴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间接调节神志。
保健方法 按摩:一般采用揉法或摩法。
患者可仰卧位,放松身体,施术者将手掌心贴于中脘穴上,以腕关节为中心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揉动或摩动,频率每分钟约60 - 100次,每次操作10 - 15分钟,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宜。
自我按摩时,也可用单手或双手重叠,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操作。
长期坚持按摩中脘穴,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艾灸:艾灸中脘穴具有温阳健脾、散寒除湿等功效。
常用的艾灸方法有温和灸和隔姜灸。
温和灸时,将艾条点燃后,对准中脘穴,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周可进行2 - 3次。
隔姜灸则是在中脘穴上放置一片姜片,姜片上放置艾绒做成的艾炷,点燃艾炷进行施灸,一般每次灸3 - 5壮(一壮即一个艾炷燃烧完),每周1 - 2次。
但艾灸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
中院的穴位图(1)
中院的穴位图(2)
中院的穴位图(3)
中院的穴位图(4)
中院的穴位图(5)
中院的穴位图(6)
中院的穴位图(7)
中院的穴位图(8)
中院的穴位图(9)
中院的穴位图(10)
中院的穴位图(11)
中院的穴位图(12)
中院的穴位图(13)
中院的穴位图(14)
中院的穴位图(15)
中院的穴位图(16)
中院的穴位图(17)
中院的穴位图(18)
中院的穴位图(19)
中院的穴位图(20)
中院的穴位图(21)
中院的穴位图(22)
中院的穴位图(23)
中院的穴位图(24)
中院的穴位图(25)
中院的穴位图(26)
中院的穴位图(27)
中院的穴位图(28)
中院的穴位图(29)
中院的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