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穴位图
膈下分布着多个穴位,它们分属于不同经络,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较为重要的膈下穴位: 上腹部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胃胀、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症。
按摩方法:将掌心贴于穴位,以顺时针方向打圈按摩,频率约每分钟60 - 80次,每次按摩3 - 5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建里穴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和胃健脾、消食化积。
常用于治疗胃脘疼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等。
按摩方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垂直按压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按压3 - 5秒,重复10 - 15次;也可进行揉按,以穴位为中心,做顺时针环形运动,每次2 - 3分钟。
下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对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痞块等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腹按压下脘穴,力度从轻到重,每次按压持续3 - 5秒,重复10 - 15次;或者用大鱼际揉按穴位,每次揉按2 - 3分钟。
下腹部穴位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可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病症,如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男科病如遗精、阳痿、早泄等;妇科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
此外,对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按摩方法:双手重叠,以关元穴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的揉动,力度适中,速度缓慢,每次揉按5 - 10分钟,长期坚持可起到保健作用。
也可采用艾灸的方式,每周艾灸2 - 3次,每次15 - 20分钟。
气海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益气助阳、调经固经。
常用于治疗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道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按摩方法: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按压气海穴,每次按压3 - 5秒,重复10 - 15次;也可进行揉按,以穴位为圆心,做轻柔的环形运动,每次3 - 5分钟。
石门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益肾固精、调理冲任。
主治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按摩方法:以指腹点按石门穴,力度适中,每次点按3 - 5秒,重复10 - 15次;或用手掌小鱼际部位在穴位上进行揉按,每次揉按2 - 3分钟。
侧腹部穴位 章门穴 位置: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散结。
主要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等脾胃病症;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胆病症。
按摩方法:双手叉腰,用拇指指腹按揉章门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1 - 2分钟,左右两侧穴位可交替进行。
京门穴 位置:在侧腰部,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际。
功效:益肾健腰、通利水道。
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泌尿系统病症;腰痛、胁痛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京门穴,每次按压3 - 5秒,重复10 - 15次;然后进行揉按,以穴位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揉按1 - 2分钟。
膈下穴位图(1)
膈下穴位图(2)
膈下穴位图(3)
膈下穴位图(4)
膈下穴位图(5)
膈下穴位图(6)
膈下穴位图(7)
膈下穴位图(8)
膈下穴位图(9)
膈下穴位图(10)
膈下穴位图(11)
膈下穴位图(12)
膈下穴位图(13)
膈下穴位图(14)
膈下穴位图(15)
膈下穴位图(16)
膈下穴位图(17)
膈下穴位图(18)
膈下穴位图(19)
膈下穴位图(20)
膈下穴位图(21)
膈下穴位图(22)
膈下穴位图(23)
膈下穴位图(24)
膈下穴位图(25)
膈下穴位图(26)
膈下穴位图(27)
膈下穴位图(28)
膈下穴位图(29)
膈下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