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蓟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
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大蓟和小蓟是中医临床中最常见的两味凉血消肿、止血止痛药,同属菊科植物,长相相似。野生的大蓟和小蓟,广泛的分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各个省份,本期中药是大蓟,后附两者鉴别用药。

来源:大蓟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的地上部分或根。华北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华东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及根,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用根。夏、秋季花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相关名字: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口、鸡母刺。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性状鉴别:


①干燥全草,茎圆柱形,粗约4~10毫米,表面紫褐色或褐色,有纵皱纹,密被灰白色丝状络毛;质松而脆;折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却。叶片多数脱落,残留的叶绿褐色或焦褐色,多破碎皱缩,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质脆而易脱落。头状花序存留于枝端,管状花多萎落不存,总苞枯黄色,表面微带紫黑色,白色羽毛状冠毛外露。气微弱,味淡。以色灰绿、无杂质者为佳。
②干燥块根呈长圆锥形,或微弯曲,表面黑褐色,具细密的纵纹,有时有屈曲的纵槽;顶端和根茎相连部分带纤维性,末端细瘦部分通常切除,长6~10厘米,直径5~15毫米。质稍硬而脆,折断面较整齐,黄白色,略带颗粒状。以粗壮、无须根、芦头者为佳。
主治病证:
1.血热出血证。
本品寒凉而入血分,功能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诸出血证,尤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如《不居集》治九窍出血,常与小蓟相须为用;《本草汇言》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皆用鲜大蓟根或叶捣汁服;若治外伤出血,可用本品研末外敷。
2.热毒痈肿。
本品既能凉血解毒,又能散瘀消肿,无论内外痈肿都可运用,单味内服或外敷均可,以鲜品为佳。如《日华子本草》以大蓟叶生研调服治肠痈;《闽东本草》以鲜大蓟煎汤内服治肺痈;若外用治疮痈肿毒,多与盐共研,或鲜品捣烂外敷。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1.《品汇精要》:忌犯铁器。2.《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食之证。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经疏》:“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
3.《本草新编》:“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盖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三萜和甾体类、挥发油类,长链炔醇类和黄酮苷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大蓟水煎剂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其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血压作用,乙醇浸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提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大、小蓟各30g,清水洗净,放碗中捣烂,挤出液汁,慢火炖开加糖服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效(中医杂志,1965,12:16);用大蓟100g,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若每剂加瘦肉30~60g,或猪肺30g同煎更好。连服3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肺结核26例,结果:痊愈4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89);用鲜大蓟根,洗净切细,捣烂取汁与食用菜油按比例调成糊状,涂抹患处。治疗Ⅰ、Ⅱ烧烫伤患者182例,均在10~30天内痊愈(中医杂志,1988,3:13);另有以本品为主,内服或外用治疗高血压病、乳腺炎以及肌内注射所引起的硬结等。
鉴别用药
大、小二蓟,首载于《名医别录》,因其性状、功用有相似之处,故大小蓟常混称。至《证类本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才逐渐将其区别开来。
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然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 上一篇:中药炮姜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艾叶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