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艾叶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有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
应用时,若属脾不统血者,应配益气健脾药;属肾虚冲脉失固者,宜配益肾暖宫补摄之品。然其性温热,热盛火旺之出血证忌用。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远古时期,古人多穴居而住。寒风乍起之时,人们燧木取火,而在点燃艾草后很多患有关节疼痛之人在取暖时症状得到缓解,这就开启了中医艾灸治疗的历史,艾为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艾草故又被称为医草。本期中药要介绍的就是艾叶。

来源: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ent.的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生用、捣绒或制炭用。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
相关名字:萧茅、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蓬藁、 医草、艾绒等。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主治病证:
1.出血证。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尤宜于崩漏。
主治下元虚冷,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同用,如胶艾汤(《金匮要略》)。本品温经止血,配伍生地、生荷叶、生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如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艾叶之用,既可加强止血,又可防大队寒凉药物而致凉遏留瘀之弊。
2.月经不调、痛经。
本品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
常用于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寒不孕及带下清稀等证,每与香附、川芎、白芍、当归等同用,若虚冷较甚者,再配伍吴茱萸、肉桂等,如艾附暖宫丸(《直指方》)。用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可以单味艾叶煎服,或以之炒热熨敷脐腹,或配伍温中理气之品。
3.胎动不安。
本品为妇科安胎之要药。
如《肘后方》以艾叶酒煎服,治疗妊娠卒胎动不安;临床每多与阿胶、桑寄生等同用。
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原料。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温燥,阴虚血热者慎用。有小毒,不可过量服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2.《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3.《本草纲目》:“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为挥发油、倍半萜类、环木菠烷型三萜及黄酮类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平喘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近。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肺炎球菌,甲、乙溶血型链球菌、奈瑟氏球菌有抑制作用,艾叶水浸剂或煎剂对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对腺病毒、鼻病毒、疮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3.临床研究:用艾叶100g,加水1000ml,煎取汁,待水温达35~40℃,薰洗皮肤,治疗中期妊娠皮肤瘙痒症9例,全部有效(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5,354);用鲜艾叶10g,每次加水125ml,2次煎取180ml,趁热加适量冰糖拌溶,凉温后频频喂服,每日1次。共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96例,其中1剂治愈者68例,2剂治愈者21例,3剂治愈者7例(时珍国医国药,1992,3:135);用艾叶100g,炒热,白酒与水各半拌至艾湿润,以不灼手时敷于局部,另用针刺三阴交。共治疗阴缩症75例,均1次见效(新中医,1990,3:17);另据报道,以本品为主还可用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气管炎、哮喘、新生儿硬肿症、婴幼儿病毒性肠炎、三叉神经痛、间日疟等。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大蓟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小蓟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