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小蓟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
本类药物虽有凉血之功,但清热作用不强,在治疗血热出血病证时,常需配清热凉血药物同用。若治血热夹瘀之出血,宜配化瘀止血药,或配伍少量的化瘀行气之品。急性出血较甚者,可配伍收敛止血药以加强止血之效。
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大蓟和小蓟是中医临床中最常见的两味凉血消肿、止血止痛药,同属菊科植物,长相相似。野生的大蓟和小蓟,广泛的分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各个省份,本期中药是小蓟。

来源: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的地上部分或根。夏、秋季花期采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相关名字:小吉、七七菜、刺儿菜、小蓟炭。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剌;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饮片性状】小蓟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呈圆柱形,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和白色柔毛。切面中空。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叶齿尖具针刺;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花紫红色。气微,味苦。
主治病证:
1.血热出血证。
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捣汁服,治九窍出血;《食疗本草》以本品捣烂外涂,治金疮出血;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茅根、茜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滑石、山栀、淡竹叶等,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2.热毒痈肿。
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普济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小蓟根凉,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2.《本草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3.《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为其气腥与血同臭,且又性凉濡润,故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种种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子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黄酮、三萜以及简单酚酸。其中止血活性成分有刺槐素-7-鼠李糖苷、芸香苷、咖啡酸、绿原酸、原儿茶醛以及蒲公英甾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小板数目,促进血小板聚集及增高凝血酶活性,抑制纤溶,从而加速止血。体外实验表明,小蓟煎剂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尚能降脂、利胆、利尿、强心、升压等。
3.临床研究:用小蓟30g,加水800ml,煎取200ml,灌胃,治疗胃切除术后出血11例,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2001,7,285);用小蓟干品6g或鲜品10g放入杯中,用开水30~50ml浸泡10分钟,睡前服,疗程2个月。共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山东中医杂志,1995,9:14)。临床以本品为主,还可预防菌痢,治疗高血压、传染性肝炎、外伤感染、麻风性鼻衄、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及血崩等。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艾叶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降香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