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茜草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病证。本类药物虽适用于出血兼有瘀滞之证,然随证配伍也可用于其它各种出血之证。本类药物具行散之性,对于出血而无瘀者及孕妇宜慎用。
本期中药:茜草,它既可用来染色,其根、茎叶又均可入药治病。纪晓岚的诗记载了新疆伊犁塔城一带用茜草治疗“八蜡虫”之事,说明新疆人民已经认识了茜草的药用价值。其实,我国古人对茜草的药用功效早有记载,《名医别录》、《伤寒类要》、《圣济总录》等,均有记载。

来源: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产地: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相关名字:茜草、茜根、红茜草、茜草根、倩染、绯草、牛蔓、小活血。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和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饮片 茜草
为不规则的厚片或段。根呈圆柱形,外表皮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纹,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
切面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茜草炭
形同茜草段或片,表面黑褐色,内部棕褐色。气微,味苦、涩。
主治病证:
1.出血证。
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如《简要济众方》治吐血不止,单用本品为末煎服;若治衄血,可与艾叶、乌梅同用,如茜梅丸(《普济本事方》);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若与黄芪、白术、山茱萸等同用,也可用于气虚不摄的崩漏下血,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尿血,常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本品能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治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如《经验广集》治血滞经闭,单用本品酒煎服,或配桃仁、红花、当归等同用;治跌打损伤,可单味泡酒服,或配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治痹证,也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鸡血藤、海风藤、延胡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降泄,故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2.《本草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3.《医林纂要》:“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水溶性成分环六肽系列物,脂溶性成分蒽醌、还原萘醌及其糖苷等,尚富含钙离子等。
2.临床研究:用茜草200g,川军100g,以粗布包煎20分钟,水浸洗,温后敷局部,冷后再次加热使用。共治疗软组织损伤300例,用药3~8天,治愈率为86.6%(陕西中医,1987,1:35);用茜草15~20g,日1剂,早晚服,连用14~42天,不用其它制霉菌药物。共治疗念珠菌病5例,全部治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312);用茜草100g,煎水代 茶饮。若腮腺肿甚而热者,加青黛6g,醋调涂敷患处,每日2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17例,总有效率为96%(山东中医杂志,1995,6:259)。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慢性气管炎、过敏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肝炎等。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蒲黄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使君子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