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本类药物入脾、胃、大肠经,部分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内的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寄生虫虫体有杀灭或麻痹作用,促使其排出体外。
应用驱虫药时,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及病人体质强弱、证情缓急,选用适宜的驱虫药物,并视病人的不同兼证进行相须用药及恰当配伍。

来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四时可采,但以春、秋两季为宜。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栓皮,洗净。鲜用或切片生用。
产地:楝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川楝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相关名字:楝皮、苦楝根皮。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杀虫,疗癣。
性状鉴别:

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主治病证:
1.蛔虫,蛲虫,钩虫等病。
本品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治蛔虫病,可单用水煎、煎膏或制成片剂、糖浆服用;亦可与使君子、槟榔、大黄等同用,如化虫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与百部、乌梅同煎,取浓液于晚间作保留灌肠,连用2~4天,可治蛲虫病。与石榴皮同煎服之,可治钩虫病,如楝榴二皮饮(《湖北药物志》)。
2.疥癣,湿疮。
本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单用本品研末,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可治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4.5~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脾胃虚寒、肝病患者、孕妇慎服。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2.《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3.《滇南本草》:“根皮以杀小儿寸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川楝素,苦楝酮,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苦楝萜酸甲酯,苦楝子三醇等。
2.临床研究:苦楝皮150g,鲜葱白100g,捣烂加醋后制成药饼,外敷脐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30例,均获良效(湖南中医杂志,1986,2:50);苦楝皮20g,雄黄、白矾各5g,凡士林70g,混合成膏,外用涂搽,治疗体癣127例,总有效率91.67%(周凤梧《中药学》,1981,660);苦楝皮75g,花椒50g,加水2000ml,武火煎20分钟,不去渣,加陈醋100ml,涂擦患处,治疗疥疮6例,均于10日内治愈(山西中医,1994,5:36)。另有用苦楝皮治疗滴虫性肠炎、滴虫性阴道炎等。
3.不良反应:有毒成分为川楝素和异川楝素。中毒表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全身麻木、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恍惚、狂躁或痿靡、震颤或惊厥,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法不当,或患者体质原因。解救办法可洗胃,催吐,导泻,补液及对症治疗;轻者可用绿豆120g,龙眼肉60g,甘草15g,煎水频服。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山楂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柿蒂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