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学习成长 > 详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黄鹂:鸟名,羽毛黄色,叫声悦耳。

翠柳:翠绿的柳树。

白鹭:水鸟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窗含:意思是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泊:门前停泊着。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今江苏、浙江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春日美景图,短短四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人开篇便点明了时间是春天,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两个黄鹂”,给人以活泼之感,黄鹂鸟欢快地在翠绿的柳树枝条间啼鸣,“鸣”字生动地表现出鸟儿的活力与喜悦,翠柳则为画面增添了鲜嫩的绿色,营造出清新、欢快的氛围。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视角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一群白鹭整齐地向蓝天飞去,“一行”写出了白鹭飞行时的有序队列,“上青天”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广阔无垠的天空,使画面显得更加开阔辽远。这两句诗,一低一高,一近一远,黄鹂的啼鸣与白鹭的飞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景图。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的视线从室外转移到室内,透过窗户向外眺望,远处的西岭雪山映入眼帘。“窗含”二字极为精妙,将窗外的景色框在了窗户之中,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千秋雪”表明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和大自然的壮丽。此句不仅描绘了静态的雪景,还暗示了时间的永恒,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悠远。

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目光又从远处收回到门前。门前的江面上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意味着这些船只历经了漫长的行程,从遥远的东吴而来。这一句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将眼前的景象与远方的地域相联系,暗示了当时的社会交通和人们的往来,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泊”字又表现出一种静态的安稳,与前文的动态描写相互呼应,使整首诗动静相宜。

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对自然景色的单纯描绘,但细细品味,不难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一方面,诗中展现的明媚春光、生机勃勃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千秋雪”和“万里船”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身世飘零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远方的思念。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对仗工整,“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不仅词性相对,而且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诗人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不同的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杜甫的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您可能感兴趣

游侠列传翻译原文

游侠列传翻译原文

游侠列传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

观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观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观月张孝祥 〔宋代〕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

二泉映月课文原文

二泉映月课文原文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原文如下:无锡

《希望》艾青诗选原文

《希望》艾青诗选原文

希望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像光一样无

酒色财气疏原文

酒色财气疏原文

酒色财气疏臣闻耽于嗜欲者,难以守身;溺于利欲者,难以成功。是以古之

凡人赋全篇原文

凡人赋全篇原文

目前并没有广为人知、固定统一的《凡人赋》全篇原文。"凡人赋"

吃墨水的课文原文

吃墨水的课文原文

吃墨水陈毅五岁半,就在一家私塾读书。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学

初中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

初中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原文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

他朝若是共淋雪全诗原文

他朝若是共淋雪全诗原文

"他朝若是共淋雪"并非古诗原句,而是网络衍生出的句子 ,与之相近

蓝桉已遇释槐鸟全诗原文

蓝桉已遇释槐鸟全诗原文

"蓝桉已遇释槐鸟"并非出自古诗典籍,而是网络流行的一段文案:蓝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