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黄鹂:鸟名,羽毛黄色,叫声悦耳。
翠柳:翠绿的柳树。
白鹭:水鸟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窗含:意思是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泊:门前停泊着。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今江苏、浙江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春日美景图,短短四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人开篇便点明了时间是春天,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两个黄鹂”,给人以活泼之感,黄鹂鸟欢快地在翠绿的柳树枝条间啼鸣,“鸣”字生动地表现出鸟儿的活力与喜悦,翠柳则为画面增添了鲜嫩的绿色,营造出清新、欢快的氛围。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视角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一群白鹭整齐地向蓝天飞去,“一行”写出了白鹭飞行时的有序队列,“上青天”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广阔无垠的天空,使画面显得更加开阔辽远。这两句诗,一低一高,一近一远,黄鹂的啼鸣与白鹭的飞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景图。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的视线从室外转移到室内,透过窗户向外眺望,远处的西岭雪山映入眼帘。“窗含”二字极为精妙,将窗外的景色框在了窗户之中,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千秋雪”表明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和大自然的壮丽。此句不仅描绘了静态的雪景,还暗示了时间的永恒,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悠远。
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目光又从远处收回到门前。门前的江面上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意味着这些船只历经了漫长的行程,从遥远的东吴而来。这一句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将眼前的景象与远方的地域相联系,暗示了当时的社会交通和人们的往来,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泊”字又表现出一种静态的安稳,与前文的动态描写相互呼应,使整首诗动静相宜。
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首诗表面上是对自然景色的单纯描绘,但细细品味,不难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一方面,诗中展现的明媚春光、生机勃勃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千秋雪”和“万里船”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身世飘零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远方的思念。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对仗工整,“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不仅词性相对,而且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诗人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将不同的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杜甫的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上一篇:小班教案(范文3篇)
- 下一篇:幼儿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计划(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