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全文目录:
1、功效与作用
2、功能主治
3、药理作用
4、注意事项
【功效与作用】
中药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俗称炮制,就是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匀,3~5 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炙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症,还可缓解药物之毒性、烈性。
1.补脾益气
用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等,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气虚血亏所致心悸,自汗,脉结代者,可配伍人参、桂枝、生地、阿胶等,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2.润肺止咳
用于各种咳嗽气喘。风寒咳喘,常配伍麻黄、杏仁,即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肺热咳喘,常配伍麻黄、杏仁、石膏,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阴虚干咳,常配伍沙参、麦冬、桑叶等,如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久咳不止,常配伍百部、白前、紫菀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
3.清热解毒
用于疮疡肿痛,咽喉肿痛,热淋尿痛。治疮肿,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等;治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牛子、射干、玄参等;治尿淋刺痛,常配伍木通、车前子、大黄、萹蓄、滑石等。
4.缓急止痛
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常与芍药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配桂枝、芍药、饴糖等,如小建中汤(《伤寒论》)。
5.调和药性
与补益药同用,使之缓和持久;与泻下药同用,使之泄而不猛;与温热药同用,使之热而不伤阴;与寒凉药同用,使之寒不败胃。
药理作用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炙甘草能使实验动物尿量和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升高,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萎缩。长期服用甘草及其制剂可出现水肿和高血压;甘草能治疗轻症艾迪生病,但对重症则无效。甘草还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2.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对Ⅰ~Ⅱ期炎症有抑制作用;炙甘草对过敏性休克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青霉噻唑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对消化系统作用
甘草酸、甘草次酸衍生物、甘草浸膏、甘草锌等都有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酸度和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溃疡的愈合。
甘草还能抑制肠管的痉挛,减轻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肝损害,抗脂肪肝。
4.解毒作用
炙甘草能沉淀生物碱并吸附解毒,它在肝内分解产生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结合也起解毒作用。甘草酸可解多种化学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甘草酸能解蛇毒、河鲀毒;与其他药物配合可解喜树碱、野百合碱等抗癌药的毒副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甘草酸对艾滋病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疱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能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对牛痘、麻疹病毒也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甘草醇提物、甘草次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
6.抗肿瘤作用
甘草对实验动物的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骨髓瘤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7.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炙甘草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能降低血脂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8.镇咳祛痰作用
炙甘草能促进咽部及支气管分泌,使痰易于咳出,缓和炎症的刺激。
【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脾胃虚弱、咳嗽气喘、疮疡肿痛、咽喉肿痛、热淋尿痛者。
禁忌人群
1.味甘缓,容易壅滞气机,故胸闷腹胀、呕吐泛恶等气机壅滞者忌大量内服。
2.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慎服。
3.有抗惊厥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有升高血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急性肾炎患者忌用;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禁用。
5.提取物有雌激素样作用,阳痿患者忌用。
6.孕妇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猪肉、菘菜、海菜;反河豚。
- 上一篇:刺五加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二陈丸的功效与作用,服用二陈丸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