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神志穴位图
以下是一些常用于调节神志的针灸穴位: 头部穴位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简便取穴法:两耳尖向上连线中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升阳举陷。
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等神志病。
针刺此穴能激发阳气,提升脑神的功能,改善精神状态。
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功效:宁心安神、清头散风。
常用于治疗失眠、惊悸、癫狂痫、头痛、眩晕等神志相关病症,对调节大脑的兴奋性,改善精神症状有一定作用。
印堂穴 位置:在头部,两眉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功效:醒脑安神、通鼻开窍。
可治疗失眠、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鼻渊等。
刺激印堂穴能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
四神聪穴 位置: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 1 寸,共 4 穴。
功效:镇静安神、醒脑开窍。
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对改善大脑功能,调节精神状态有良好效果。
手部穴位 神门穴 位置: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凹陷处。
功效:宁心安神、清心泻火、通经活络。
是治疗失眠、心悸、心痛、心烦、健忘、痴呆、癫狂痫等神志病的常用穴位。
它能调节心经气血,安定心神。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可用于治疗心悸、胸闷、胸痛、失眠、眩晕、呕吐、癫狂痫等。
通过调节心包经气血,起到稳定心神、调节情志的作用。
足部穴位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约当足底第 2、3 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凹陷中。
功效: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常用于治疗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神志病。
刺激涌泉穴可引火归元,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神志症状。
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可治疗头痛、眩晕、失眠、胁痛、口苦、咽干、目眩、小儿惊风、癫狂痫等。
通过调节肝经气血,平息肝风,对神志异常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其他穴位 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 4 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平喘、调畅情志。
常用于治疗胸闷、气短、心悸、心烦、抑郁、癫狂痫等。
刺激膻中穴能调节胸中气机,舒畅情志,缓解精神压力。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面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清热息风、急救醒神。
主要用于治疗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以及癫狂痫、癔症等神志病。
在急救和调节神志方面有重要作用。
针灸神志穴位图(1)
针灸神志穴位图(2)
针灸神志穴位图(3)
针灸神志穴位图(4)
针灸神志穴位图(5)
针灸神志穴位图(6)
针灸神志穴位图(7)
针灸神志穴位图(8)
针灸神志穴位图(9)
针灸神志穴位图(10)
针灸神志穴位图(11)
针灸神志穴位图(12)
针灸神志穴位图(13)
针灸神志穴位图(14)
针灸神志穴位图(15)
针灸神志穴位图(16)
针灸神志穴位图(17)
针灸神志穴位图(18)
针灸神志穴位图(19)
针灸神志穴位图(20)
针灸神志穴位图(21)
针灸神志穴位图(22)
针灸神志穴位图(23)
针灸神志穴位图(24)
针灸神志穴位图(25)
针灸神志穴位图(26)
针灸神志穴位图(27)
针灸神志穴位图(28)
针灸神志穴位图(29)
针灸神志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