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穴位图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绒、艾柱等,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穴位的艾灸作用及方法: 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对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还能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
艾灸方法: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对准足三里穴,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个穴位灸15 - 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每周可艾灸3 - 5次。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常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病症,如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对生殖系统疾病,如男子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也有较好疗效;还能改善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问题。
艾灸方法:隔姜灸或温和灸。
隔姜灸时,将鲜姜切成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再将艾绒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一般灸3 - 5壮(一壮为一炷艾绒燃烧完);温和灸操作同足三里穴,每次灸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神阙穴 位置: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苏厥、健脾补气。
可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急性腹痛、泄泻等急症;对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宫寒不孕等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艾灸方法:隔盐灸或温和灸。
隔盐灸时,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于脐窝,上置艾绒施灸,一般灸3 - 5壮;温和灸时,距离肚脐2 - 3厘米进行熏烤,每次10 - 15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每周可艾灸2 - 3次。
需注意,孕妇慎用此穴艾灸。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对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等有显著疗效;还可用于治疗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早泄等;同时对失眠、高血压等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艾灸方法:温和灸,每次每侧穴位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两侧穴位可交替进行艾灸,每周艾灸3 - 4次。
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温肾壮阳、强健腰膝、固精止带、纳气平喘。
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寒不孕、五更泄泻等;对腰部疼痛、下肢痿痹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灸方法:温和灸或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时,每次灸15 - 20分钟;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命门穴上,上置艾绒施灸,以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3 - 5壮。
每周艾灸2 - 3次。
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如果在艾灸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艾灸治穴位图(1)
艾灸治穴位图(2)
艾灸治穴位图(3)
艾灸治穴位图(4)
艾灸治穴位图(5)
艾灸治穴位图(6)
艾灸治穴位图(7)
艾灸治穴位图(8)
艾灸治穴位图(9)
艾灸治穴位图(10)
艾灸治穴位图(11)
艾灸治穴位图(12)
艾灸治穴位图(13)
艾灸治穴位图(14)
艾灸治穴位图(15)
艾灸治穴位图(16)
艾灸治穴位图(17)
艾灸治穴位图(18)
艾灸治穴位图(19)
艾灸治穴位图(20)
艾灸治穴位图(21)
艾灸治穴位图(22)
艾灸治穴位图(23)
艾灸治穴位图(24)
艾灸治穴位图(25)
艾灸治穴位图(26)
艾灸治穴位图(27)
艾灸治穴位图(28)
艾灸治穴位图(29)
艾灸治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