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穴位图解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中医通过刺激一些穴位,对缓解早搏症状、调节心脏功能有一定辅助作用 。
以下为相关穴位介绍: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内关穴是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与心脏联系紧密,能够调节心脏气血的运行,对于早搏引起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在穴位上,力度适中,以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宜,每次按压3 - 5秒,然后松开,再重复按压,每侧手臂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神门穴 位置: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作用:该穴属于心经原穴,有养心安神、补益心气的功效。
刺激神门穴可以调节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早搏症状,尤其适用于因心气不足、心神不宁导致的早搏。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神门穴,以穴位局部有轻微的酸胀感为度,按揉频率每分钟约60 - 80次,每次按揉3 - 5分钟,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
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作用: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
膻中穴为气会之所,对调节全身气机有重要作用,可缓解早搏引发的胸部憋闷、疼痛等不适症状,促进心脏气血的流通。
按摩方法: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轻轻按揉膻中穴,手法要轻柔缓和,每次按揉5 - 10分钟,每天可操作2 - 3次。
也可以用手掌进行摩法,以膻中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形摩动,速度较慢,每分钟约30 - 50圈,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心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作用:心俞穴是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具有滋阴养血、宁心安神、通络止痛的作用。
刺激此穴位可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血,对早搏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按摩方法:患者可俯卧位,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心俞穴,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按压持续3 - 5秒,然后放松,重复操作10 - 15次。
也可用艾灸心俞穴,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每周可进行2 - 3次。
厥阴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作用:该穴位主要功效为宽胸理气、活血止痛、宁心安神。
它能调节心包经气血,对心脏起到滋养和调节作用,有助于缓解早搏带来的不适。
按摩方法:按摩时,可采用指压或揉按的方式。
用拇指指腹按压厥阴俞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产生酸麻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
穴位按摩对早搏有一定辅助调理作用,但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
如果出现频繁早搏或伴有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规范治疗。
早搏穴位图解(1)
早搏穴位图解(2)
早搏穴位图解(3)
早搏穴位图解(4)
早搏穴位图解(5)
早搏穴位图解(6)
早搏穴位图解(7)
早搏穴位图解(8)
早搏穴位图解(9)
早搏穴位图解(10)
早搏穴位图解(11)
早搏穴位图解(12)
早搏穴位图解(13)
早搏穴位图解(14)
早搏穴位图解(15)
早搏穴位图解(16)
早搏穴位图解(17)
早搏穴位图解(18)
早搏穴位图解(19)
早搏穴位图解(20)
早搏穴位图解(21)
早搏穴位图解(22)
早搏穴位图解(23)
早搏穴位图解(24)
早搏穴位图解(25)
早搏穴位图解(26)
早搏穴位图解(27)
早搏穴位图解(28)
早搏穴位图解(29)
早搏穴位图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