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穴位图艾灸
背部艾灸是中医常用的养生保健和治疗方法,通过对背部特定穴位进行艾灸,可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等作用。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适合艾灸的背部穴位及其功效、艾灸方法: 督脉穴位 大椎穴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即是。
功效:解表清热、疏风散寒、截疟、宁心安神。
可用于治疗外感病,如感冒、咳嗽、发热等;还对颈椎病、肩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艾灸方法:可采用艾条悬灸,点燃艾条后,距离穴位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每周可艾灸2 - 3次。
也可用艾灸盒进行艾灸,将艾灸盒固定在大椎穴部位,每次艾灸20 - 30分钟。
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肚脐相对。
功效: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健腰膝。
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尿频尿急等;对腰部疼痛、下肢痿痹也有较好效果。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时,每次15 - 20分钟;使用艾灸盒艾灸,每次20 - 30分钟。
频率同样为每周2 - 3次。
注意孕妇慎用。
膀胱经穴位 肺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可先找到大椎穴,向下数三个椎体,旁开约两横指(食指和中指并拢的宽度)处即为肺俞穴。
功效:宣肺止咳、清热理气、疏风解表。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咯血等肺部疾病;对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病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每次10 - 15分钟,艾灸盒艾灸每次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心俞穴 位置: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从大椎穴向下数五个椎体,旁开两横指处。
功效: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通络止痛。
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心系病症;对胸背痛也有缓解作用。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10 - 15分钟,艾灸盒艾灸15 - 20分钟,每周艾灸2 - 3次。
肝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自大椎穴向下数九个椎体,旁开两横指处。
功效:疏肝利胆、养血明目、理气止痛。
可治疗黄疸、胁痛、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肝胆及眼部疾病;对眩晕、癫狂痫等也有一定调理作用。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每次10 - 15分钟,艾灸盒艾灸每次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脾俞穴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从大椎穴向下数11个椎体,旁开两横指处。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益气养血。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疾病;对贫血、水肿等也有一定疗效。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10 - 15分钟,艾灸盒艾灸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与命门穴相平,旁开两横指处。
功效: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强腰。
可治疗肾虚病症,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对遗尿、水肿等也有调理作用。
艾灸方法:艾条悬灸每次15 - 20分钟,艾灸盒艾灸每次20 - 30分钟,每周2 - 3次。
注意事项 艾灸前: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不要在过饥、过饱、醉酒状态下艾灸。
艾灸时:注意温度调节,避免烫伤皮肤。
如果在艾灸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艾灸,让患者平卧,头低脚高,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可饮用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等穴位急救。
艾灸后: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因为艾灸后全身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接触冷水容易寒湿入体。
艾灸后要喝一杯温热的开水,补充身体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另外,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寒。
背部穴位图艾灸(1)
背部穴位图艾灸(2)
背部穴位图艾灸(3)
背部穴位图艾灸(4)
背部穴位图艾灸(5)
背部穴位图艾灸(6)
背部穴位图艾灸(7)
背部穴位图艾灸(8)
背部穴位图艾灸(9)
背部穴位图艾灸(10)
背部穴位图艾灸(11)
背部穴位图艾灸(12)
背部穴位图艾灸(13)
背部穴位图艾灸(14)
背部穴位图艾灸(15)
背部穴位图艾灸(16)
背部穴位图艾灸(17)
背部穴位图艾灸(18)
背部穴位图艾灸(19)
背部穴位图艾灸(20)
背部穴位图艾灸(21)
背部穴位图艾灸(22)
背部穴位图艾灸(23)
背部穴位图艾灸(24)
背部穴位图艾灸(25)
背部穴位图艾灸(26)
背部穴位图艾灸(27)
背部穴位图艾灸(28)
背部穴位图艾灸(29)
背部穴位图艾灸(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