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穴位图谱
以下为你整理一份相对全面且实用的“记忆穴位谱”,涵盖了人体不同部位重要穴位及其关键信息: 头面部穴位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简便取穴法:两耳尖向上连线中点处。
作用: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中风等。
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作用:宁心安神、清头散风。
可缓解头痛、失眠、惊悸等症状。
印堂穴 位置:在额部,两眉之间。
作用:明目通鼻、宁心安神。
对头痛、眩晕、失眠、鼻炎等有一定疗效。
太阳穴 位置: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 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常用于缓解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等。
睛明穴 位置: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如近视、远视、青光眼等。
胸腹部穴位 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常用于治疗胸痛、胸闷、心悸、咳嗽、气喘等。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
作用:和胃健脾、消食化积。
可调理各种脾胃病症,如胃痛、胃胀、呕吐、消化不良等。
神阙穴 位置:在腹中部,脐中央。
作用:回阳救逆、健脾和胃。
多用于治疗腹痛、泄泻、脱肛、水肿等。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
作用:补肾培元、温阳固脱。
对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虚劳羸瘦等有较好疗效。
气海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
作用:益气助阳、调经固经。
常用于治疗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等。
腰背部穴位 大椎穴 位置:在背部,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通阳理气。
可治疗感冒、发热、咳嗽、颈椎病等。
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温肾壮阳、强腰健膝。
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
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
对肾脏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腰部疼痛等有治疗作用。
委中穴 位置: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作用:舒筋活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
常用于治疗腰背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等。
上肢穴位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作用: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可治疗头痛、牙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感冒等多种病症。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
常用于治疗心悸、胸闷、胸痛、恶心、呕吐、晕车等。
劳宫穴 位置:在手掌心,当第 2、3 掌骨之间偏于第 3 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作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
可治疗中暑、昏迷、口疮、口臭等。
下肢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是保健要穴,对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防治作用。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男科疾病、脾胃虚弱等。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 2、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上。
作用: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可治疗头痛、头晕、失眠、昏厥等。
记忆穴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结合身体部位记忆:按照头面、胸腹、腰背、上肢、下肢的顺序依次记忆穴位,每个部位内再细分区域,这样
记忆穴位图谱(1)
记忆穴位图谱(2)
记忆穴位图谱(3)
记忆穴位图谱(4)
记忆穴位图谱(5)
记忆穴位图谱(6)
记忆穴位图谱(7)
记忆穴位图谱(8)
记忆穴位图谱(9)
记忆穴位图谱(10)
记忆穴位图谱(11)
记忆穴位图谱(12)
记忆穴位图谱(13)
记忆穴位图谱(14)
记忆穴位图谱(15)
记忆穴位图谱(16)
记忆穴位图谱(17)
记忆穴位图谱(18)
记忆穴位图谱(19)
记忆穴位图谱(20)
记忆穴位图谱(21)
记忆穴位图谱(22)
记忆穴位图谱(23)
记忆穴位图谱(24)
记忆穴位图谱(25)
记忆穴位图谱(26)
记忆穴位图谱(27)
记忆穴位图谱(28)
记忆穴位图谱(29)
记忆穴位图谱(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