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中穴位图
中医理论中并没有“脾中穴位”这种说法,推测你想问的可能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或者是与脾脏功能相关、位于腹部(传统认知中脾所在大致区域)的穴位 。
以下为你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穴位: 足太阴脾经穴位 隐白穴 位置: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功效:健脾和胃、调经统血。
常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症,以及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还有癫狂、多梦等神志病。
太白穴 位置: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可用于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公孙穴 位置: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
功效: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疾病有治疗作用,同时还能调理冲脉相关病症,如痛经等。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等;男科疾病,如遗精、阳痿、遗尿等;以及脾胃虚弱诸证、失眠等。
血海穴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功效: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症,以及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腹部与脾脏功能相关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
建里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3寸。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可用于治疗胃脘疼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等。
梁门穴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调中和胃、消积化滞。
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疾病。
脾中穴位图(1)
脾中穴位图(2)
脾中穴位图(3)
脾中穴位图(4)
脾中穴位图(5)
脾中穴位图(6)
脾中穴位图(7)
脾中穴位图(8)
脾中穴位图(9)
脾中穴位图(10)
脾中穴位图(11)
脾中穴位图(12)
脾中穴位图(13)
脾中穴位图(14)
脾中穴位图(15)
脾中穴位图(16)
脾中穴位图(17)
脾中穴位图(18)
脾中穴位图(19)
脾中穴位图(20)
脾中穴位图(21)
脾中穴位图(22)
脾中穴位图(23)
脾中穴位图(24)
脾中穴位图(25)
脾中穴位图(26)
脾中穴位图(27)
脾中穴位图(28)
脾中穴位图(29)
脾中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