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本期中药莱菔子,属于药食同源中药材,卫生部2002年将其收载于《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民间使用莱菔子制作粥等药膳,中国植物志记载莱菔子榨油可作工业用及食用。饮片有莱菔子(净制)与炒莱菔子(清炒)两种。

来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相关名字:萝卜子、芦菔子、萝白子、菜头子。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性状鉴别:


类圆形或椭圆形,略扁,长2~4毫米,宽2~3毫米。种皮薄,表面红棕色、黄棕色或深灰棕色,放大镜下观察有细密网纹。因子叶纵折,致使种子一侧现数条纵沟,一端有黑色肿脐。子叶2片,乳黄色,肥厚,纵折。气微,味略辛。以粒大、饱满、坚实、表面红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治病证:
1.食积气滞证。
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常与山楂、神曲、陈皮同用,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再配白术,可攻补兼施,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咳喘痰多,胸闷食少。
本品既能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尤宜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如《食医心镜》单用本品为未服;或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此外,古方中有单用生品研服以涌吐风痰者,但现代临床很少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3.《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鉴别用药:
莱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积之功,主治食积证。但山楂长于消积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而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消胀,主治食积气滞证。
莱菔子与白芥子,两者均善于消痰以治痰喘咳嗽,然莱菔子性质和缓,专走脏腑,重在调肺、胃、大肠之气机,以除胀满、消食积,寒痰热痰均可用之;白芥子辛温燥烈,主走经络,利气机,豁痰结,善长治皮里膜外之痰,且只宜寒痰喘咳,热痰当忌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莱菔子含莱菔素、芥子碱、脂肪油(油中含大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β-谷甾醇、糖类及多种氨机酸、维生素等。
2.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莱菔子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小儿久咳、小儿顽固性哮喘、厌食症、婴幼儿腹泻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临床还报道:将莱菔子制成浸膏液服用,治疗高血压病 120例,有效率9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2∶110);用炒莱菔子研末,每次20~30g,加醋调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疳积 32例,有效率98.6%(山东中医杂志,1997,3∶139);用于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以莱菔子50g,捣碎后加醋25ml调糊摊纱布上外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治疗80例,有效率98.3%(中医正骨,1990,4∶46)。此外,又可用治老年性便秘、崩漏、急性肠梗阻、湿疹等多种病证。
3 .不良反应:莱菔子毒性较小。但莱菔素静注100mg,可引起小鼠死亡。前人认为人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恐其消减人参补虚之功,但服人参而引起脘腹胀满时,服莱菔子则能使之缓解。实验研究表明,人参与莱菔子同服,对人参提高小鼠抗疲劳、耐缺氧及抗应激等功效亦未见影响(中医杂志,1996,5∶300)。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雷丸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