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雷丸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药物入脾、胃、大肠经,部分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雷丸,性寒,味微苦,属驱虫药,那么,雷丸的功效是什么?雷丸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雷丸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等地。
相关名字:竹苓、雷实、竹铃芝、木连子、白雷丸。
性味归经:微苦,寒。有小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
性状鉴别:

李时珍描述“竹之余气所结”就是雷丸。“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它又有竹苓之名。

类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1~3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粘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主治病证: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
本品驱虫面广,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均有驱杀作用,尤以驱杀绦虫为佳。治疗绦虫病,可单用研末吞服,每次20g,日服3次,多数病例虫体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出;与槟榔、牵牛子、木香、苦楝皮等同用,可治疗钩虫病,蛔虫病,如追虫丸(《证治准绳》);与大黄、牵牛子共用,可用治蛲虫病;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可用治脑囊虫病。
2.小儿疳积。
本品具杀虫消积之功,主入阳明经以开滞消疳。常配伍使君子、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分,为末,乳食前温米饮调下,如雷丸散(《杨氏家藏方》);亦可以雷丸配伍使君子、苍术,另以鸡蛋入药蒸食。
用法用量:
入丸、散,15~21g。一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一日3次,连服3天。
使用注意:
不宜入煎剂。因本品含蛋白酶,加热60℃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
2.《名医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3.《本草求真》:“雷丸味苦而咸,性寒小毒,本竹余气所结,得霹雳而生,故有雷丸之号。功专入胃除热,消积化虫,故凡湿热内郁,癫痫狂走,汗出恶风,虫积殆甚,腹大气胀,虫作人声音,服之即能有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一种蛋白水解酶,称雷丸素,含量约3%。此酶为一条多肽链的糖蛋白,含较多的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含量较低,其中蛋氨酸含量高达31.5%。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强,酸性溶液中无效。其对酪蛋白、酯有水解作用,尚有凝乳、溶菌作用。此外,尚含雷丸多糖S-4002、钙、铝、镁等。
2.药理作用:本品驱除绦虫是通过该蛋白酶的作用,使虫体蛋白质分解破坏、虫头不再附于肠壁而排出;50%雷丸乙醇提取物对猪蛔、蚯蚓及水蛭有杀灭作用;在5%雷丸煎剂培养液中,经5分钟可使大部分阴道毛滴虫虫体颗粒变形;雷丸多糖S-4002有抗炎及提高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雷丸素对小鼠肉瘤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生雷丸粉,青壮年每次60g,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每次40g,10岁以下儿童每次30g;槟榔,青壮年100g,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60g,10岁以下儿童40g,煎水3次浓缩为100~200ml,分2次服;晚睡前用温开水送服雷丸粉一次,次日晨起及中餐前1小时,用槟榔煎汤送服生雷丸粉各1次,治疗绦虫病100例,总有效率100%(云南中医杂志,1997,2:20);溶囊素注射液(雷丸提取制成的无菌水溶液)治疗脑囊虫病30例,治愈22例,基本治愈6例,好转2例(中医函授通讯,1998,2:32);雷丸研粉,0.4g/kg/每次,当日分早、中晚3次温水冲服,次日晨起空腹服槟雷煎剂(槟榔片50~80g,雷丸粉15~20g)为一次治疗,最多服3次,治疗小儿顽固性食积腹痛40例,总有效率100%(河北中医,1989,5:29)。另有用雷丸治疗钩虫病、蛲虫病、滴虫病、丝虫病、厌食症等。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砂仁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