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小知识 > 健康常识 > 详情

中药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本节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部分药物外用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温化寒痰药,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之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以及疮痈肿毒。临床运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

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

中药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相关名字:辣菜子。

产地: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性状鉴别:

中药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商品有白芥子、黄芥子两种,习惯以白芥子为主,华东地区习销黄芥子。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浸水中膨胀,去种皮可见2片肥厚的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摺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味极辛辣。黄芥子呈球形,直径1~2mm,体形略小于白芥子。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具细网纹,种脐点状。种皮薄而脆,子叶折叠,有油性。气微,研碎后加水湿润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以粒大、饱满、均匀,色黄白色者为佳。

主治病证:

1.寒痰喘咳,悬饮。

本品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配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盲等穴,或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

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白芥子用量宜由轻到重,逐渐增加,用量过大易致胃肠炎,产生腹痛腹泻,诱发溃疡。白芥子生用效佳,有胃肠道刺激症状者宜选用炒制品。本品不宜久煎,煎汤不可大熟,熟则力减。现代证实沸水能抑制芥子酶的作用,从而使白芥子甙不能释出有效成分。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2.《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3.《药品化义》:“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碱、芥子酶及数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肤充血、发泡。白芥子粉能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胰液的分泌,大量催吐;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白芥子,温水中泡软搅拌成泥状,外敷少腹膀胱胀满部位,治产后尿潴留22例,均自行排尿(江苏中医,1990);另用白芥子配延胡索、甘遂、细辛等制粉,生姜汁调敷大椎、双肺俞、双膏盲、双肾俞、膻中等穴,治变态反应性鼻炎60例,总有效率88.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此外白芥子生用,还可用于甲状腺炎、淋巴结炎、慢性深部脓肿,阑尾周围脓肿等(新中医,1990)。

4.不良反应:白芥子油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拓展阅读:

中药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常用到著名的方剂三子养亲汤,用药为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白芥子也是属于温化寒痰药,它不但能温肺利气,而且善散皮里膜外之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中用白芥子正是此义。所以白芥子在临床上是温化寒痰、利气散结的常用药,内科、外科尤甚之。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您可能感兴趣

中药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息风药均入肝经,多为动物药及矿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

中药天仙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天仙藤的功效与作用

理气药· 天仙藤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

中药大腹皮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腹皮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

中药甘松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甘松的功效与作用

甘松,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为佳。除去残基、根须,晒干或阴干,切段

中药刀豆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刀豆的功效与作用

理气药· 刀豆,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中药柿蒂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柿蒂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

中药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苦楝皮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

中药山楂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山楂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消食药多

中药佩兰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佩兰的功效与作用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使用

中药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为主的药物,称为驱虫药。本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