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自然铜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活血疗伤,治疗伤科疾患为主的药物,称为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咸,主归肝、肾经,功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骨折筋伤病证,多与肝肾有关,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配伍补肝肾强筋骨药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恢复。
本期中药:自然铜,其实并非铜,为天然硫化铁矿石,又名石髓铅、方块铜,《开宝本草》记载:“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自然铜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FeS2)。

来源:自然铜为天然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FeS2)。全年均可采集。采后除去杂质,砸碎,以火煅透,醋淬,研末或水飞用。
相关名字:然铜、方块铜、石髓铅、黄铁矿、煅自然铜、醋自然铜。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南、云南、广东等地。
性味归经:辛,平。归肝经。
功效: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性状鉴别:


本品晶形多为立方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表面亮淡黄色,有金属光泽;有的黄棕色或棕褐色,无金属光泽。具条纹,条痕绿黑色或棕红色。体重,质坚硬或稍脆,易砸碎,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或断面棕褐色,可见银白色亮星。

煅自然铜饮片
主治病证:
跌打损伤,骨折筋断,瘀肿疼痛。
本品味辛而散,入肝经血分,功能活血散瘀,续筋接骨,尤长于促进骨折的愈合,为伤科要药,外敷内服均可。常与乳香、没药、当归等药同用,如自然铜散(《张氏医通》);配伍苏木、乳香、没药、血竭等,以治跌打伤痛,如八厘散(《医宗金鉴》)。
相关配伍:
1、大风虫疮,有五色虫取下:用金星石、银星石、云母石、禹余粮石、滑石、阳起石、磁石、凝水石、蜜陀僧、自然铜、龙涎石等分。捣碎瓶盛,盐泥固济之。炭火十斤,过为末,醋糊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白花蛇酒下,一日三服,以愈为度。(《太平圣惠方》)
2、项下气瘿:自然铜贮水瓮中,逐日饮食,皆用此水,其瘿自消。或火烧烟气,久久吸之,亦可。(杨仁斋《直指方》)
3、暑湿瘫痪,四肢不能动:自然铜(烧红,酒浸一夜)、川乌头(炮)、五灵脂、苍术(酒浸)各一两,当归二钱(酒浸)。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酒下,觉四肢麻木即止。(陆氏《积德堂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入丸、散,醋淬研末服每次0.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阴虚火旺,血虚无瘀者禁服。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止惊悸。”
2.《开宝本草》:“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
3.《本草纲目》:“自然铜,接骨之功与铜屑同,不可诬也。但接骨之后,不可常服,即便理气活血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二硫化铁,并混有铜、砷、锑等物质。
2.药理作用:能促进骨折愈合,表现为骨痂生长快,量多且较成熟;对多种病原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3.临床研究:对骨折患者,以手法复位后,外敷接骨丹(自然铜、骨碎补等),治疗骨折106例,疗效良好者79人,尚好者15人,欠佳者9人,中断治疗者3人(江苏中医,1958,7:33)。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代赭石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