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穴位图谱
行间穴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下面为你全面介绍: 基本信息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穴位定位:在足背,第 1、2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简单取穴方法是,沿着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推,推到有一块骨头挡住的凹陷处就是行间穴。
穴位解剖 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及足背静脉网。
趾背腱膜:在拇短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的深面,有拇长伸肌腱和第二趾的趾长伸肌腱通过。
第一蚓状肌:该肌起自足底深弓凸侧发出的第一跖底动脉起始段的两侧,止于第二趾近节趾骨底及趾背腱膜。
骨间背侧肌:位于跖骨间隙背侧,起自相邻跖骨相对缘,止于近节趾骨底及趾背腱膜,此肌由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生理功能 平肝息风:肝主疏泄,若肝气不舒、肝阳上亢,易引发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
刺激行间穴可调节肝脏气血,平息肝风,缓解因肝阳上扰所致的头部不适。
清肝明目:肝开窍于目,肝经气血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眼睛的功能。
行间穴能清泻肝火,使上炎的肝火得以平复,从而改善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眼部病症。
凉血解毒:可清泻肝经之热邪,对于因肝经热盛导致的吐血、衄血等血热妄行之症,以及痈肿疮毒等热毒蕴结病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主治病症 神经系统疾病: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等。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因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刺激行间穴可辅助降低血压,缓解症状。
五官科疾病:对目赤肿痛、青盲、口歪、齿痛等有治疗效果。
当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时,按摩行间穴能起到清热降火的作用。
妇科疾病:可调理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妇科问题。
因为肝经与女性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行间穴,调节肝经气血,从而改善妇科病症。
泌尿系统疾病:能辅助治疗小便不利、癃闭等。
当出现排尿困难等泌尿系统问题时,刺激行间穴有助于调节下焦气机,促进尿液排出。
其他病症:还可用于治疗胸胁胀痛、疝气等。
刺灸方法 针刺方法:直刺 0.5 - 0.8 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整个足部。
针刺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艾灸方法:可采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 2 - 3 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侧穴位灸 10 - 15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也可使用隔姜灸等其他艾灸方式。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行间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 3 - 5 分钟,每天可按摩 2 - 3 次。
也可进行揉拨,用拇指在穴位上做轻柔的旋转揉拨动作,以加强刺激。
临床应用案例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一位因长期情绪抑郁、恼怒,导致肝阳上亢而出现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的患者,除了给予中药调理外,配合针刺行间穴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患者头痛、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情绪也逐渐平稳。
此外,对于一些月经不调且伴有肝郁气滞症状的女性患者,通过艾灸行间穴并结合其他穴位,也取得了较好的调理效果,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经量和经色也有所改善。
行间穴位图谱(1)
行间穴位图谱(2)
行间穴位图谱(3)
行间穴位图谱(4)
行间穴位图谱(5)
行间穴位图谱(6)
行间穴位图谱(7)
行间穴位图谱(8)
行间穴位图谱(9)
行间穴位图谱(10)
行间穴位图谱(11)
行间穴位图谱(12)
行间穴位图谱(13)
行间穴位图谱(14)
行间穴位图谱(15)
行间穴位图谱(16)
行间穴位图谱(17)
行间穴位图谱(18)
行间穴位图谱(19)
行间穴位图谱(20)
行间穴位图谱(21)
行间穴位图谱(22)
行间穴位图谱(23)
行间穴位图谱(24)
行间穴位图谱(25)
行间穴位图谱(26)
行间穴位图谱(27)
行间穴位图谱(28)
行间穴位图谱(29)
行间穴位图谱(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