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高清穴位图
腹部有众多重要穴位,下面为你介绍一些常见且关键穴位的高清定位及相关信息: 任脉上的穴位 神阙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肚脐眼所在位置。
功效:回阳救逆、健脾和胃、益肾固精。
可用于治疗虚脱、中风脱证等急危重症,以及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脾胃病症,还有水肿、小便不利等。
保健应用:艾灸神阙穴较为常用,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对于虚寒体质人群,可起到温阳散寒作用;也可在睡前将艾叶、花椒等碾碎装袋放于肚脐,用胶布固定,有一定养生功效。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
四指并拢(除大拇指外)宽度约为3寸,从肚脐向下量四指宽处即是。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常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病症,如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男科病如遗精、阳痿、早泄等;妇科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等。
保健应用:日常保健可按摩关元穴,用手掌顺时针轻柔打圈按摩,每次10 - 15分钟,每天1 - 2次;也适合艾灸,以温和灸为主,每次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气海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两指并拢宽度约为1.5寸,从肚脐向下量两指宽处。
功效:益气助阳、调经固经。
可治疗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道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妇科病症。
保健应用:按摩气海穴可增强体质,双手重叠,以气海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腹,频率适中,每次10 - 15分钟,早晚各1次;艾灸气海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方法同关元穴艾灸法。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症;黄疸;癫狂,脏躁等。
保健应用:消化不良时,可按揉中脘穴,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3 - 4次;也可用艾灸,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 天枢穴 位置: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以肚脐为中心,向左右旁开两横指(食指和中指并拢宽度)处。
功效:调理肠胃、理气行滞、消食。
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
保健应用:对于便秘人群,可按摩天枢穴,双手食指分别按在双侧天枢穴上,适当用力按揉,每次5 - 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也可艾灸,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归来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从肚脐向下量四指宽(3寸),再向左右旁开两横指处。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理气散寒。
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带下等妇科病症;以及阴挺、疝气等病症。
保健应用:女性经期不适时,可轻轻按摩归来穴,以穴位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3 - 5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也可配合艾灸,起到温经散寒作用。
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 肓俞穴 位置: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在肚脐旁开半横指(大拇指宽度)处。
功效:调理肠胃、润肠通便、益肾调经。
可治疗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以及疝气。
保健应用:经常便秘者,可自行按摩肓俞穴,用指腹点按穴位,力度适中,每次点按3 - 5分钟,每天2 - 3次;也可艾灸,促进肠道蠕动。
腹部高清穴位图(1)
腹部高清穴位图(2)
腹部高清穴位图(3)
腹部高清穴位图(4)
腹部高清穴位图(5)
腹部高清穴位图(6)
腹部高清穴位图(7)
腹部高清穴位图(8)
腹部高清穴位图(9)
腹部高清穴位图(10)
腹部高清穴位图(11)
腹部高清穴位图(12)
腹部高清穴位图(13)
腹部高清穴位图(14)
腹部高清穴位图(15)
腹部高清穴位图(16)
腹部高清穴位图(17)
腹部高清穴位图(18)
腹部高清穴位图(19)
腹部高清穴位图(20)
腹部高清穴位图(21)
腹部高清穴位图(22)
腹部高清穴位图(23)
腹部高清穴位图(24)
腹部高清穴位图(25)
腹部高清穴位图(26)
腹部高清穴位图(27)
腹部高清穴位图(28)
腹部高清穴位图(29)
腹部高清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