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火罐穴位图
在脚踝周围有多个适合拔火罐的穴位,这些穴位通过经络与身体各脏腑器官相连,拔火罐刺激这些穴位能起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穴位: 解溪穴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功效:具有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舒筋活络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踝关节疼痛等症。
通过拔火罐刺激此穴位,能够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因经络不通导致的各种不适。
拔罐方法:可采用留罐法,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在解溪穴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将火罐吸附在穴位上,留罐10 - 15分钟。
皮肤敏感者时间可适当缩短,以免出现水泡。
丘墟穴 定位: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功效: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的作用。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等病症。
刺激该穴位有助于调节肝胆经气血,改善相应经络循行部位的不适。
拔罐方式:使用闪罐法较为适宜。
先将火罐吸附在丘墟穴上,然后迅速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这种方法对局部气血的激发作用较强,且相对温和,适合大多数人。
照海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功效: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常用于咽喉干痛、目赤肿痛、失眠、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病症。
通过拔火罐刺激照海穴,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对于阴虚火旺引起的多种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拔罐技巧:采用留罐法,留罐时间控制在10 - 12分钟左右。
由于此处皮肤较薄,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
若出现轻微淤血是正常现象,一般几天后会自行消退。
太溪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具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功效。
是肾经的原穴,对肾脏及相关脏腑的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可治疗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等多种病症。
拔火罐刺激太溪穴能激发肾经气血,增强肾脏功能。
拔罐方法:可选用留罐法,时间为12 - 15分钟。
也可配合艾灸,先拔罐后艾灸,以增强温通经络、补肾益气的效果。
艾灸时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2 - 3厘米进行熏烤,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艾灸5 - 10分钟 。
申脉穴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功效:具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宁心安神的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癫痫、腰腿酸痛、踝关节扭伤等病症。
刺激申脉穴可调节阳跷脉的气血,改善相关病症。
拔罐方式:采用留罐法,留罐10 - 15分钟。
如果是因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的脚踝疼痛或其他相关病症,还可在拔罐后在穴位上涂抹适量的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中药油剂,以增强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初次拔罐或皮肤敏感者,拔罐时间应适当缩短,观察皮肤反应,避免出现水泡或皮肤过敏等情况。
若出现水泡,小水泡一般可不作特殊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待其自然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后的针具挑破,排出泡内液体,再涂抹烫伤油等,并包扎,定期换药。
脚踝部位皮肤相对较薄,拔罐时要选择合适的罐具和手法,避免因罐口边缘锋利或吸力过大造成皮肤损伤。
拔罐前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寒。
拔罐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拔罐部位,以免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以及孕妇等人群,应谨慎拔罐或避免拔罐。
患有皮肤病、血液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拔罐前需咨询医生意见 。
脚踝火罐穴位图(1)
脚踝火罐穴位图(2)
脚踝火罐穴位图(3)
脚踝火罐穴位图(4)
脚踝火罐穴位图(5)
脚踝火罐穴位图(6)
脚踝火罐穴位图(7)
脚踝火罐穴位图(8)
脚踝火罐穴位图(9)
脚踝火罐穴位图(10)
脚踝火罐穴位图(11)
脚踝火罐穴位图(12)
脚踝火罐穴位图(13)
脚踝火罐穴位图(14)
脚踝火罐穴位图(15)
脚踝火罐穴位图(16)
脚踝火罐穴位图(17)
脚踝火罐穴位图(18)
脚踝火罐穴位图(19)
脚踝火罐穴位图(20)
脚踝火罐穴位图(21)
脚踝火罐穴位图(22)
脚踝火罐穴位图(23)
脚踝火罐穴位图(24)
脚踝火罐穴位图(25)
脚踝火罐穴位图(26)
脚踝火罐穴位图(27)
脚踝火罐穴位图(28)
脚踝火罐穴位图(29)
脚踝火罐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