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穴位图解
当出现反胃症状时,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
以下为您介绍相关穴位: 内关穴 位置: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简单取穴方法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左右两只手各有一个。
作用: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有理气降逆、和胃宽胸等功效,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反胃等消化系统症状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它能调节胃气,使上逆的胃气下降,从而缓解反胃现象。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在对侧内关穴上,力度由轻渐重,以穴位局部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度,每次按压持续3 - 5秒,然后松开,再重复按压,每侧穴位按摩3 - 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简便取穴法:站位弯腰,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四指向下,中指尖处即为足三里穴。
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多种作用。
刺激足三里穴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胃肠蠕动,对于因脾胃虚弱、胃气上逆导致的反胃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按揉时以穴位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5 - 10分钟,每天可进行1 - 2次。
也可用艾灸的方式刺激该穴位,点燃艾条后,距离穴位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也就是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作用:中脘穴属任脉,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功效。
它处于胃脘部,直接作用于胃部,能够调节胃的气机,增强胃的腐熟功能,对于反胃、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症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将双手搓热后,重叠放在中脘穴上,以穴位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按摩,按摩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0 - 15分钟,每天可按摩2 - 3次。
公孙穴 位置:在跖区,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可先找到足大趾后方的第一跖骨小头,在其前下方的凹陷处即是公孙穴。
作用: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它有健脾益胃、调畅气机、化湿消滞的作用。
冲脉与胃气关系密切,刺激公孙穴能调节冲脉之气,平冲降逆,从而改善反胃症状,尤其适用于因脾胃不和、湿浊内阻引起的反胃。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公孙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麻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
反胃穴位图解(1)
反胃穴位图解(2)
反胃穴位图解(3)
反胃穴位图解(4)
反胃穴位图解(5)
反胃穴位图解(6)
反胃穴位图解(7)
反胃穴位图解(8)
反胃穴位图解(9)
反胃穴位图解(10)
反胃穴位图解(11)
反胃穴位图解(12)
反胃穴位图解(13)
反胃穴位图解(14)
反胃穴位图解(15)
反胃穴位图解(16)
反胃穴位图解(17)
反胃穴位图解(18)
反胃穴位图解(19)
反胃穴位图解(20)
反胃穴位图解(21)
反胃穴位图解(22)
反胃穴位图解(23)
反胃穴位图解(24)
反胃穴位图解(25)
反胃穴位图解(26)
反胃穴位图解(27)
反胃穴位图解(28)
反胃穴位图解(29)
反胃穴位图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