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止疼穴位图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止痛等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于止疼的穴位: 头部疼痛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简便取穴法是两耳尖向上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处 。
适用疼痛类型: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无论是外感头痛、内伤头痛,艾灸此穴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比如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神经性头痛等。
艾灸方法: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每日1 - 2次。
太阳穴 位置: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适用疼痛类型:对偏头痛、眼睛疲劳引起的头痛效果较好。
例如长时间用眼后导致的太阳穴附近胀痛,艾灸太阳穴能有效缓解。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 - 15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红晕为度,每天可艾灸1 - 2次。
颈肩部疼痛 大椎穴 位置:位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低头时,颈部最突出的棘突下方就是大椎穴。
适用疼痛类型:常用于缓解颈椎病、颈部肌肉劳损引起的颈部疼痛,以及肩部受凉、肩周炎等导致的肩背部疼痛。
艾灸方法:可选用艾柱灸或艾条温和灸。
艾柱灸时,每次3 - 5壮;艾条温和灸每次15 - 20分钟,每日1次。
肩井穴 位置:在肩胛区,肩上最高处,前直对乳中。
适用疼痛类型:对肩部疼痛、上肢抬举不利等有较好疗效,尤其适合肩周炎、肩部扭伤等引起的疼痛。
艾灸方法:使用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以穴位局部感到温热舒适、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每周可进行3 - 5次。
腰腹部疼痛 肾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适用疼痛类型:对于肾虚腰痛、腰部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腰部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同时,对女性宫寒腹痛、月经不调引起的腹部疼痛也有辅助治疗效果。
艾灸方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5 - 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艾灸盒进行艾灸,将艾灸盒固定在穴位部位,每次艾灸20 - 30分钟。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适用疼痛类型: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腹痛、腹泻,女性痛经、闭经等引起的腹部疼痛。
比如因宫寒导致的痛经,艾灸关元穴能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15 - 20分钟,艾炷灸每次3 - 7壮,可在月经前一周开始艾灸,至月经结束停止,连续进行几个月经周期。
四肢疼痛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
适用疼痛类型:对头面部疼痛、牙痛、上肢疼痛等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例如牙龈肿痛、手臂扭伤疼痛等。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10 - 15分钟,每日1 - 2次。
注意孕妇不宜艾灸合谷穴。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适用疼痛类型:可缓解下肢痿痹、膝关节疼痛,以及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腹痛。
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胃炎引起的腹痛等,艾灸足三里都有一定作用。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15 - 20分钟,艾炷灸每次3 - 5壮,可长期坚持艾灸,以起到保健和止痛的双重效果。
艾灸止疼穴位图(1)
艾灸止疼穴位图(2)
艾灸止疼穴位图(3)
艾灸止疼穴位图(4)
艾灸止疼穴位图(5)
艾灸止疼穴位图(6)
艾灸止疼穴位图(7)
艾灸止疼穴位图(8)
艾灸止疼穴位图(9)
艾灸止疼穴位图(10)
艾灸止疼穴位图(11)
艾灸止疼穴位图(12)
艾灸止疼穴位图(13)
艾灸止疼穴位图(14)
艾灸止疼穴位图(15)
艾灸止疼穴位图(16)
艾灸止疼穴位图(17)
艾灸止疼穴位图(18)
艾灸止疼穴位图(19)
艾灸止疼穴位图(20)
艾灸止疼穴位图(21)
艾灸止疼穴位图(22)
艾灸止疼穴位图(23)
艾灸止疼穴位图(24)
艾灸止疼穴位图(25)
艾灸止疼穴位图(26)
艾灸止疼穴位图(27)
艾灸止疼穴位图(28)
艾灸止疼穴位图(29)
艾灸止疼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