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膀胱穴位图
后背膀胱经上分布着众多重要穴位,这些穴位对于调节身体气血、脏腑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按照人体背部不同节段,介绍一些主要的膀胱经穴位: 头颈部穴位 睛明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虽然位置在眼部,但它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
此穴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眼部病症。
攒竹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可用于治疗头痛、眉棱骨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
背部穴位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鼻塞、骨蒸潮热、盗汗等肺系病症,是临床上常用的止咳平喘穴位。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对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系病症有较好疗效,同时也可用于调理神志方面的问题。
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它是八会穴之血会,有活血化瘀、养血止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呕吐、呃逆、气喘、吐血、潮热、盗汗等。
肝俞穴: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要治疗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症,以及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等与肝脏相关的病症。
胆俞穴:位于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可用于治疗黄疸、口苦、胁痛等胆腑病症。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常用于治疗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病症。
胃俞穴: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对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部病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肾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是补肾的要穴,可治疗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症,以及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大肠俞: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要用于治疗腰腿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病症。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可治疗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痛、泄泻、痢疾等。
膀胱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等。
下肢穴位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是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常用于治疗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症,以及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
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可治疗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等。
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要治疗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症,以及癫痫、滞产等。
后背膀胱穴位图(1)
后背膀胱穴位图(2)
后背膀胱穴位图(3)
后背膀胱穴位图(4)
后背膀胱穴位图(5)
后背膀胱穴位图(6)
后背膀胱穴位图(7)
后背膀胱穴位图(8)
后背膀胱穴位图(9)
后背膀胱穴位图(10)
后背膀胱穴位图(11)
后背膀胱穴位图(12)
后背膀胱穴位图(13)
后背膀胱穴位图(14)
后背膀胱穴位图(15)
后背膀胱穴位图(16)
后背膀胱穴位图(17)
后背膀胱穴位图(18)
后背膀胱穴位图(19)
后背膀胱穴位图(20)
后背膀胱穴位图(21)
后背膀胱穴位图(22)
后背膀胱穴位图(23)
后背膀胱穴位图(24)
后背膀胱穴位图(25)
后背膀胱穴位图(26)
后背膀胱穴位图(27)
后背膀胱穴位图(28)
后背膀胱穴位图(29)
后背膀胱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