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支撑穴位图
经络与穴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经络对穴位起到了多方面的支撑作用: 1. 联络沟通作用 经络就像一张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将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穴位分布在经络之上,通过经络的联络,穴位能够与相应的脏腑及其他部位建立起沟通渠道。
例如,足阳明胃经上分布着众多穴位,如足三里、梁丘等,这条经络将这些穴位与胃腑相连,使得穴位能够感知胃腑的生理状态,并对其进行调节。
当胃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时,刺激足三里穴,就能通过胃经将这种刺激传导至胃腑,起到促进消化、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2. 气血运行通道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濡养着全身的脏腑组织和器官。
穴位作为经络上的特殊点,依赖经络输送的气血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并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气血通过经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穴位,使穴位保持充足的能量供应。
比如,手太阴肺经中的气血运行至列缺穴,为该穴位提供营养和动力,使其能够正常发挥调节肺脏功能、宣肺止咳等作用。
一旦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穴位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3. 调节传导作用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功能,穴位作为经络上的敏感点,能够接收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通过经络将这些刺激传导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当人体受到外界邪气侵袭时,穴位会感知到这种变化,并通过经络将信息传递给相关脏腑,激发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
例如,当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时,位于膀胱经上的风门穴会产生反应,通过经络传导,调动人体阳气来抵御外邪。
同时,当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时,也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经络上的穴位,将调节信息反向传导至脏腑,纠正其功能紊乱状态。
4. 确定穴位位置 经络系统为穴位的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同的经络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和分布规律,穴位就按照这些规律有序地排列在经络上。
中医在确定穴位位置时,往往先明确经络的走向,再根据经络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准确找到穴位。
比如,在寻找手少阳三焦经上的外关穴时,首先要清楚三焦经的循行路线经过前臂外侧,然后根据“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这一具体定位方法,结合经络的走向,就能准确找到外关穴的位置。
所以,经络是准确识别和定位穴位的基础,离开了经络的支撑,穴位的定位将变得困难和不准确。
经络支撑穴位图(1)
经络支撑穴位图(2)
经络支撑穴位图(3)
经络支撑穴位图(4)
经络支撑穴位图(5)
经络支撑穴位图(6)
经络支撑穴位图(7)
经络支撑穴位图(8)
经络支撑穴位图(9)
经络支撑穴位图(10)
经络支撑穴位图(11)
经络支撑穴位图(12)
经络支撑穴位图(13)
经络支撑穴位图(14)
经络支撑穴位图(15)
经络支撑穴位图(16)
经络支撑穴位图(17)
经络支撑穴位图(18)
经络支撑穴位图(19)
经络支撑穴位图(20)
经络支撑穴位图(21)
经络支撑穴位图(22)
经络支撑穴位图(23)
经络支撑穴位图(24)
经络支撑穴位图(25)
经络支撑穴位图(26)
经络支撑穴位图(27)
经络支撑穴位图(28)
经络支撑穴位图(29)
经络支撑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