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止血穴位图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活血止血穴位: 头面部穴位 太阳穴 定位: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具有清肝明目、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可用于缓解因气血不畅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对于头部局部的气血运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间接起到活血的功效。
在受到外力撞击导致头部局部淤血时,适当按摩太阳穴,有助于促进淤血消散。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按揉太阳穴,每次按揉1 - 3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有轻微酸胀感为宜。
可双侧同时进行。
百会穴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简易取穴法为两耳尖向上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处。
功效:百会为诸阳之会,能升阳举陷、醒脑开窍、调和气血。
刺激该穴位可促进头部乃至全身的气血运行,增强脑部的血液供应,对于因气血瘀滞引起的头晕、记忆力减退等有改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调节身体的凝血机制,辅助止血。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压百会穴,每次按压3 - 5分钟,力度由轻到重,以耐受为度。
也可采用艾灸的方式,温和灸10 - 15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躯干部穴位 膻中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功效:膻中穴为气会,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止咳平喘的作用。
人体气行则血行,通过调节气机,可促进胸部及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气滞血瘀导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对于胸部外伤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刺激此穴也有一定的活血散瘀效果。
操作:用食指、中指并拢,垂直向下按压膻中穴,每次按压3 - 5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有胀感为宜。
也可进行轻柔的顺时针环形按揉。
膈俞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膈俞穴是八会穴之血会,具有活血化瘀、养血止血的双重功效。
它可以调节全身的血液运行,促进瘀血的消散,常用于治疗各种瘀血证,如跌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的疼痛等;同时在出血性疾病中,也可发挥一定的止血作用。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施术者用拇指指腹按压膈俞穴,每次按压5 - 10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也可采用艾灸,艾条温和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四肢部穴位 合谷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合谷穴。
功效: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它是常用的保健和治疗穴位,可促进手部及上肢的气血运行,对于上肢瘀血肿痛、麻木等有改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调节全身气血,辅助活血止血。
例如,鼻出血时,按压合谷穴可能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操作: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合谷穴,每次按压3 - 5分钟,力度稍重,以产生明显酸胀感且能耐受为度。
可双侧交替进行。
血海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功效:血海穴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调经止带的作用。
主要调节人体的血液系统,既能促进瘀血的消散,治疗因瘀血阻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皮肤瘙痒等病症;又能在出血时起到一定的收敛止血作用,尤其适用于妇科血症。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血海穴,每次按揉5 - 10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有温热感和酸胀感为宜。
可两侧穴位交替进行。
三阴交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活血调经、止血的作用。
它能调节肝脾肾三脏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改善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瘀滞或出血症状,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等妇科疾病以及下肢瘀血疼痛等。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三阴交穴,每次按揉3 - 5分钟,早晚各一次,力度适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也可采用艾灸,温和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活血止血穴位图(1)
活血止血穴位图(2)
活血止血穴位图(3)
活血止血穴位图(4)
活血止血穴位图(5)
活血止血穴位图(6)
活血止血穴位图(7)
活血止血穴位图(8)
活血止血穴位图(9)
活血止血穴位图(10)
活血止血穴位图(11)
活血止血穴位图(12)
活血止血穴位图(13)
活血止血穴位图(14)
活血止血穴位图(15)
活血止血穴位图(16)
活血止血穴位图(17)
活血止血穴位图(18)
活血止血穴位图(19)
活血止血穴位图(20)
活血止血穴位图(21)
活血止血穴位图(22)
活血止血穴位图(23)
活血止血穴位图(24)
活血止血穴位图(25)
活血止血穴位图(26)
活血止血穴位图(27)
活血止血穴位图(28)
活血止血穴位图(29)
活血止血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