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穴位图解
扎穴位即针灸疗法中的针法,是指通过将毫针等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人体特定穴位,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来激发经气,从而达到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以下从不同方面为你详细解读: 扎穴位的原理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穴位则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针刺穴位可能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等机制,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扎穴位常用针具 毫针:最为常用,针身细长,根据粗细和长短有多种规格。
临床应用广泛,可适用于各种穴位的针刺,能灵活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
三棱针:针身呈三棱状,针尖锋利。
常用于点刺放血,可治疗实证、热证,如高热、咽喉肿痛、痤疮等,通过放出适量血液,起到泻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
皮肤针:又称七星针、梅花针,针柄一端装有多枚短针。
主要用于浅刺皮肤,通过叩刺皮部来调节经络气血,适用于小儿疳积、斑秃、顽癣等病症,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扎穴位的操作步骤 消毒:包括针具消毒、施术部位消毒和医者手指消毒。
针具多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浸泡消毒;施术部位一般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医者手指需洗净后用酒精棉球擦拭。
进针:根据穴位的不同特点和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
常见的进针方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如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例如,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进针时要注意掌握适当的角度、深度,避免损伤重要脏器、血管和神经。
行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得气),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即行针手法。
基本行针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
提插法是将针体垂直于穴位,进行上下提插动作;捻转法是将针体在穴位内左右旋转捻动。
通过不同的提插、捻转频率、幅度等组合,还可产生补泻等不同的治疗效果。
留针:行针得气后,将针留置在穴位内一段时间,以加强针刺的作用和维持针感。
留针时间根据病情、体质、穴位等因素而定,一般为20 - 30分钟,某些病症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留针期间可适当进行行针操作,以增强疗效。
出针:留针时间结束后,将针拔出。
出针时要先轻轻捻转针柄,使针体松动,然后慢慢将针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和邪气侵入。
扎穴位的注意事项 患者状态: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针刺;体质虚弱者,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孕妇应谨慎针刺,尤其是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穴位,某些活血化瘀类穴位也应避免使用,以防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
特殊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眼区、胸背部等重要脏器所在部位的穴位,针刺时要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和方向,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防止滞针、弯针、断针:行针手法不当、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等原因可能导致滞针,此时不可强行拔针,应稍延长留针时间,或在附近穴位再刺一针,以缓解肌肉紧张;若因患者体位变动、外力碰撞等导致弯针,应根据弯针程度和方向,缓慢将针拔出;一旦发生断针,不要惊慌,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避免移动,若断针部分露出皮肤,可用镊子夹出;若断针完全陷入皮下或更深部位,需及时采取外科手术取出。
扎穴位图解(1)
扎穴位图解(2)
扎穴位图解(3)
扎穴位图解(4)
扎穴位图解(5)
扎穴位图解(6)
扎穴位图解(7)
扎穴位图解(8)
扎穴位图解(9)
扎穴位图解(10)
扎穴位图解(11)
扎穴位图解(12)
扎穴位图解(13)
扎穴位图解(14)
扎穴位图解(15)
扎穴位图解(16)
扎穴位图解(17)
扎穴位图解(18)
扎穴位图解(19)
扎穴位图解(20)
扎穴位图解(21)
扎穴位图解(22)
扎穴位图解(23)
扎穴位图解(24)
扎穴位图解(25)
扎穴位图解(26)
扎穴位图解(27)
扎穴位图解(28)
扎穴位图解(29)
扎穴位图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