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穴位图
中医认为人体有多个穴位与肾气相关,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补肾气、调节肾脏功能,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腰部穴位 肾俞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可以先找到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处为第4腰椎棘突,向上推2个椎体,旁开1.5寸(约两横指宽)处即是。
功效:肾俞穴是肾的背俞穴,直接与肾脏之气相通,刺激此穴可培补肾气、益肾助阳、利水强腰,对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操作:可采用按摩法,双手握拳,将拳背贴于肾俞穴,上下摩擦,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次5 - 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灸,点燃艾条后,距离穴位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命门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与肚脐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腰部后方正中位置。
功效:命门穴被视为人体生命之门,具有培元固本、温肾壮阳、强健腰膝的功效,对肾气不足导致的畏寒肢冷、尿频遗尿、五更泄泻等有改善作用。
操作:自我按摩时,可将两手掌心搓热后,重叠放于命门穴上,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揉按30 - 50次,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艾灸时,方法同肾俞穴,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频率为每周2 - 3次。
腹部穴位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中指下缘为准,在肚脐下量出四横指宽的距离,中点处即为关元穴。
功效:关元穴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有培补元气、温肾固精、回阳固脱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遗精、早泄、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病症,能有效提升肾气。
操作:按摩时,仰卧位,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轻轻按揉关元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局部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5 - 10分钟,每日1 - 2次;也可采用艾灸,隔姜灸效果更佳,将姜片放在关元穴上,放上艾绒点燃施灸,每次3 - 5壮(一壮即一个艾绒团从点燃到燃尽),每周2 - 3次。
气海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测量方法与关元穴类似,在肚脐下量出两横指宽(约1.5寸)处。
功效:气海穴有“气之海洋”之称,具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培补元气的功效,可增强人体的元气,促进肾气的化生和运行,改善因肾气虚弱引起的身体乏力、气短、怕冷等症状。
操作:按摩时,用手掌轻轻按摩气海穴,以顺时针方向打圈按摩为主,每次按摩10 - 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艾灸时,温和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周可进行2 - 3次。
足部穴位 涌泉穴 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功效: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具有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的作用。
刺激涌泉穴可激发肾经气血,调节肾脏功能,改善肾虚症状,还能引火归元,对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咽喉肿痛、失眠等也有一定疗效。
操作:每晚睡前,可坐在椅子上,用一只脚的脚跟按摩另一只脚的涌泉穴,每次按摩100 - 200下,双脚交替进行;也可用热水泡脚后,用艾灸条温和灸涌泉穴,每次10 - 15分钟,每周2 - 3次。
太溪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太溪穴是肾经原穴,也就是肾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功效,可调节肾脏阴阳平衡,对肾虚引起的多种病症,如耳鸣、耳聋、牙痛、月经不调等均有治疗作用。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压太溪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配合艾灸,艾灸时间为10 - 15分钟,每周2 - 3次。
通过穴位刺激来调节肾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同时,如果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或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穴位疗法仅作为辅助保健手段 。
肾气穴位图(1)
肾气穴位图(2)
肾气穴位图(3)
肾气穴位图(4)
肾气穴位图(5)
肾气穴位图(6)
肾气穴位图(7)
肾气穴位图(8)
肾气穴位图(9)
肾气穴位图(10)
肾气穴位图(11)
肾气穴位图(12)
肾气穴位图(13)
肾气穴位图(14)
肾气穴位图(15)
肾气穴位图(16)
肾气穴位图(17)
肾气穴位图(18)
肾气穴位图(19)
肾气穴位图(20)
肾气穴位图(21)
肾气穴位图(22)
肾气穴位图(23)
肾气穴位图(24)
肾气穴位图(25)
肾气穴位图(26)
肾气穴位图(27)
肾气穴位图(28)
肾气穴位图(29)
肾气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