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胃穴位图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可以调理脾胃的穴位: 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简单取穴方法是,正坐屈膝,同侧手张开,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前缘向下滑动,中指指腹所在的位置就是足三里。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作为保健要穴,它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既能促进消化,又能缓解消化不良。
主治: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症。
日常坚持按摩足三里,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中脘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约五横指宽)。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能有效调节中焦气机,使脾胃升降有序,增强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主治:对胃脘疼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脾胃相关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艾灸中脘穴可温阳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改善脾胃虚寒症状。
脾俞 位置: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约两横指宽)。
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
可调节脾脏功能,促进脾气运化,改善脾脏的生理功能,增强脾胃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输能力。
主治: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虚弱及运化失常引起的病症。
按摩或艾灸脾俞穴可激发脾脏经气,增强脾胃功能。
胃俞 位置: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能调节胃腑功能,促进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增强胃部的消化能力。
主治:对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部病症有较好疗效。
刺激胃俞穴可改善胃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缓解胃部不适。
太白 位置: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即脚内侧,大脚趾根部与脚掌连接的关节前方,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的凹陷处。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作为脾经原穴,能直接补益脾气,增强脾脏运化功能,调节脾胃气机。
主治:可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脚气等脾胃虚弱及湿气内阻引起的病症。
揉按太白穴可改善脾胃功能,缓解因脾虚导致的各种不适。
调脾胃穴位图(1)
调脾胃穴位图(2)
调脾胃穴位图(3)
调脾胃穴位图(4)
调脾胃穴位图(5)
调脾胃穴位图(6)
调脾胃穴位图(7)
调脾胃穴位图(8)
调脾胃穴位图(9)
调脾胃穴位图(10)
调脾胃穴位图(11)
调脾胃穴位图(12)
调脾胃穴位图(13)
调脾胃穴位图(14)
调脾胃穴位图(15)
调脾胃穴位图(16)
调脾胃穴位图(17)
调脾胃穴位图(18)
调脾胃穴位图(19)
调脾胃穴位图(20)
调脾胃穴位图(21)
调脾胃穴位图(22)
调脾胃穴位图(23)
调脾胃穴位图(24)
调脾胃穴位图(25)
调脾胃穴位图(26)
调脾胃穴位图(27)
调脾胃穴位图(28)
调脾胃穴位图(29)
调脾胃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