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艾灸穴位图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对于胃部不适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于胃部艾灸的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
简便取穴法:可先找到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中脘穴。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它是胃之募穴,六腑精气汇聚之处,艾灸此穴能有效调节中焦气机,增强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对各种胃部疾病都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主治:胃痛、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比如因饮食不节导致的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等情况,艾灸中脘穴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不适症状。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简便找法:正坐屈膝,用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四指向下,中指尖处即为足三里。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症。
长期艾灸足三里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和缓解胃部不适。
胃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该穴位是胃的背俞穴,艾灸此穴可调节胃腑功能,促进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增强胃部的消化能力,使胃的功能恢复正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部病症。
当出现胃部虚寒、消化不良等情况时,艾灸胃俞穴能起到温胃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脾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
脾俞穴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艾灸此穴可调节脾脏功能,促进脾气运化,增强脾胃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输能力,从而间接调理胃部功能。
主治: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虚弱及运化失常引起的病症。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胃部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艾灸脾俞穴可起到健脾益气、开胃消食的效果。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中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肚脐。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和胃理肠。
神阙穴与人体诸经百脉相通,联系全身脏腑,艾灸此穴能激发经气活动,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
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艾灸神阙穴可起到温中散寒、涩肠止泻的作用,缓解胃部及肠道不适。
胃艾灸穴位图(1)
胃艾灸穴位图(2)
胃艾灸穴位图(3)
胃艾灸穴位图(4)
胃艾灸穴位图(5)
胃艾灸穴位图(6)
胃艾灸穴位图(7)
胃艾灸穴位图(8)
胃艾灸穴位图(9)
胃艾灸穴位图(10)
胃艾灸穴位图(11)
胃艾灸穴位图(12)
胃艾灸穴位图(13)
胃艾灸穴位图(14)
胃艾灸穴位图(15)
胃艾灸穴位图(16)
胃艾灸穴位图(17)
胃艾灸穴位图(18)
胃艾灸穴位图(19)
胃艾灸穴位图(20)
胃艾灸穴位图(21)
胃艾灸穴位图(22)
胃艾灸穴位图(23)
胃艾灸穴位图(24)
胃艾灸穴位图(25)
胃艾灸穴位图(26)
胃艾灸穴位图(27)
胃艾灸穴位图(28)
胃艾灸穴位图(29)
胃艾灸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