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髎穴位图解
次髎穴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在中医针灸领域应用广泛。
以下为详细解析: 1. 穴位定位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准确寻找该穴位,可以先找到髂后上棘,其下方有一凹陷,大约与第2骶后孔相对应的位置就是次髎穴。
简单来说,在臀部上方、腰部下方的区域,左右各有一个次髎穴。
2. 解剖结构 次髎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起始部和骶结节韧带。
分布着臀中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本干,并有第2骶神经后支通过。
此外,该穴位深部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针刺时需注意避开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
3. 功效主治 复制代码 - **功效**:次髎穴具有通调下焦、强腰利湿、理气止痛等功效。
它能调节盆腔内的气血运行,对下焦的生理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 **主治病症**: - **妇科病症**:由于次髎穴与女性生殖系统密切相关,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闭经等妇科疾病。
例如,对于宫寒血瘀导致的痛经,刺激次髎穴可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散寒化瘀,从而缓解疼痛。
- **男科病症**:可用于治疗遗精、阳痿、早泄等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有助于调节男性生殖功能,改善性功能障碍。
- **泌尿系统病症**:对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统问题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通过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促进尿液的正常排泄。
- **腰骶部疼痛**:次髎穴所在部位临近腰骶关节,可有效缓解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等症状。
无论是因劳损、寒湿侵袭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腰骶部疼痛,刺激该穴位都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效果。
4. 针刺操作 一般直刺0.8 - 1.2寸。
针刺时局部会有酸胀感,有时这种酸胀感可扩散至臀部及下肢。
针刺操作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5. 艾灸方法 可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对准次髎穴,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侧灸15 - 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艾灸次髎穴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虚寒性病症。
6. 按摩手法 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压在两侧次髎穴上,力度适中,以穴位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按摩次髎穴有助于缓解局部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对于日常保健和缓解轻微不适有一定帮助。
次髎穴位图解(1)
次髎穴位图解(2)
次髎穴位图解(3)
次髎穴位图解(4)
次髎穴位图解(5)
次髎穴位图解(6)
次髎穴位图解(7)
次髎穴位图解(8)
次髎穴位图解(9)
次髎穴位图解(10)
次髎穴位图解(11)
次髎穴位图解(12)
次髎穴位图解(13)
次髎穴位图解(14)
次髎穴位图解(15)
次髎穴位图解(16)
次髎穴位图解(17)
次髎穴位图解(18)
次髎穴位图解(19)
次髎穴位图解(20)
次髎穴位图解(21)
次髎穴位图解(22)
次髎穴位图解(23)
次髎穴位图解(24)
次髎穴位图解(25)
次髎穴位图解(26)
次髎穴位图解(27)
次髎穴位图解(28)
次髎穴位图解(29)
次髎穴位图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