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的方法
1.脐疗:肚脐作为人体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脐疗的帮助可是非常大的。脐疗可以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行气止痛、敛汗固表、温补下元,还对脾胃的消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较简单又有效就是神阙隔姜灸,这个可以温阳元气、调理脾胃,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预防寒邪入侵导致的消化不良、腹部发冷也有一定效果。切一片大小和厚度合适的生姜片,扎几个孔盖在肚脐上,然后在脐上或脐周进行艾灸,距离以脐部感到温热和舒适为宜,每次15~20分钟,隔日一次,在冬季的效果尤佳。
2.刮痧:很多女性朋友平时手脚冰凉,中医学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或血液运行阻滞的表现,可以用刮痧板刮手掌,把手掌刮热以后用刮痧板的凹槽刮手指,从指根刮到指尖,大概刮5~10次,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同理,这也适用于脚趾头。
3.泡脚:泡脚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在临睡前泡脚,可以舒缓身体,放松身心,可以促进睡眠,预防疾病。如果你要是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可以在水中加入相应的药物,能起到一个促进疾病痊愈的作用。
4.针灸:针灸不止对治疗疾病有作用,对养生保健也是有很好的效果。针灸是指针法和灸法,针法的取穴一般取足三里、中脘、神阙、涌泉穴。足三里在膝盖下4个手指的距离,膝盖旁开一指即可以找到。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处在脐上4寸左右,大约就是四根手指和一个大拇指的宽度。足三里涌泉穴在第2、3趾指缝头端和足跟连线的前1/3处,将5个脚趾向足底弯曲时,足底掌心出现的凹窝就是涌泉穴。神阙穴就是肚脐。在这些地方进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多种疾病。灸法也可以选择这些穴位,也有着十分不错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为了安全起见,不可以自行进针,在艾灸时也要注意安全。
5.拔罐:拔罐是利用罐内的腹压吸附在皮肤的腧穴上,并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来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拔罐法的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如留罐可以刺激局部的穴位,起到相应的作用。循经走罐可以改善经络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药罐除了拔罐本身的作用,扩张的皮肤和血管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更好地治疗疾病。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穴位
1.神阙穴:
居于人体正中,外连四肢百骸而内联五脏六腑,可谓一穴系全身。神阙穴隶属于任脉,位于脐中央,即肚脐,主治虚寒之证,如四肢厥冷、中风虚脱、形惫体乏、水肿鼓胀、绕脐腹痛、泄利、脱肛等。
按摩时,把两手搓热,以神阙穴为中心,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顺时针抖转(女子相反),每次揉360下,可在夜晚睡前与早晨起后进行。要求力度适中,动作和缓,以腹部发热且无不适感为宜。
2.百会穴:
百会穴为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与大脑密切联系,隶属于督脉,处于人之头顶,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之处,为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交会之处,是多种疾病治疗的首选穴,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百会穴主治头重脚轻、头痛、目眩失眠、焦躁、痔疮、脱肛、高血压、低血压等。
按摩时,以一手的食指或者中指附于百会穴,由轻渐重,按3~5次,后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揉动30次;或以空心掌轻叩数次。按摩时不宜用力过度。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隶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胃之下合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边缘。常用于各类胃病的治疗,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等,还可治疗失眠、便秘、泄泻、呕吐、嗳气、肝炎、肠炎等,在治疗急性胃痛时效果尤为显著。
按摩时,可每天以中指或拇指按压足三里穴 5 ~10 min,15 ~20 次/min;或用拇指指面垂直按揉足三里穴数次,其余四指张开或者握拳,协同用力;或以空拳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数次。按压时要求力度适中,以产生酸麻胀痛之感为宜。
4.涌泉穴:
涌泉穴隶属于足少阴肾经,为肾经之井穴。位于足底,取穴时可取仰卧位或正坐,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即为涌泉穴。涌泉穴是人体长寿的大穴,主治头晕、眼花、头顶痛、咽喉痛、失音、舌干、癫疾、便秘、老年性哮喘、小儿惊风、老年性哮喘等。
按摩时,可推搓、拍打涌泉穴,取坐位或盘腿坐位,以双拇指从足跟向涌泉穴处反复推搓,或以双手掌轻缓、自然地拍打;或取俯卧位、仰卧位,双脚交替对搓。推搓、拍打时不能过度用力,以局部产生麻胀或者温热感为宜。
按摩穴位能够起到调畅气机、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相比针灸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更为方便与安全。
- 上一篇:茴香菜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柠檬水的正确泡法减肥,喝柠檬水减肥有副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