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脘穴位图
“腹脘”通常指腹部胃脘部,这一区域分布着多个重要穴位,对消化系统及全身健康都有重要作用,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简单取穴法是,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作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脘穴主要用于调理各种脾胃病症,如胃痛、腹胀、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等。
刺激该穴位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胃肠蠕动。
按摩方法:仰卧位,放松身体。
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置于中脘穴上,以顺时针方向轻柔打圈按摩,每次按摩10 - 15分钟,每日1 - 2次。
上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位于中脘穴上方1寸处。
功效:主要针对食管和胃部的上部进行调节,可缓解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还对癫痫等神志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上脘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有酸麻胀感为宜,每次按压3 - 5秒,重复10 - 15次。
下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处于中脘穴下方2寸的位置。
功效:主要作用于胃肠的下部,对腹痛、腹胀、泄泻、呕吐、消化不良等胃肠病症有较好疗效,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按摩方法:以食指和中指并拢,用指腹按揉下脘穴,按揉时带动皮下组织,频率适中,每次按揉2 - 3分钟。
神阙穴 位置:在腹中部,脐中央。
即肚脐的位置。
功效:此穴为人体要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等功效。
可用于治疗虚脱、中风脱证等危急重症,以及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病症。
此外,还有保健强身作用。
按摩方法:一般采用艾灸较多,悬灸距离皮肤2 - 3厘米,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也可用掌心对准神阙穴,轻轻摩动,顺逆时针各50 - 100圈。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清热利湿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也可改善虚劳羸瘦、中风脱证等元气虚损病症。
按摩方法:双手交叠,以关元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下腹部,每次按摩10 - 15分钟,长期坚持可起到保健作用。
气海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有温养益气、强壮身体的作用,为肓之原穴,能激发人体正气。
可治疗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等气虚病症,以及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按摩方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压气海穴,力度由轻到重,逐渐渗透,每次按压3 - 5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腹脘穴位图(1)
腹脘穴位图(2)
腹脘穴位图(3)
腹脘穴位图(4)
腹脘穴位图(5)
腹脘穴位图(6)
腹脘穴位图(7)
腹脘穴位图(8)
腹脘穴位图(9)
腹脘穴位图(10)
腹脘穴位图(11)
腹脘穴位图(12)
腹脘穴位图(13)
腹脘穴位图(14)
腹脘穴位图(15)
腹脘穴位图(16)
腹脘穴位图(17)
腹脘穴位图(18)
腹脘穴位图(19)
腹脘穴位图(20)
腹脘穴位图(21)
腹脘穴位图(22)
腹脘穴位图(23)
腹脘穴位图(24)
腹脘穴位图(25)
腹脘穴位图(26)
腹脘穴位图(27)
腹脘穴位图(28)
腹脘穴位图(29)
腹脘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