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设计
《〈指南录后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文天祥及其作品风格,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把握文章结构。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爱国精神和坚贞气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叙述思路和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复杂环境中的艰难抉择以及所蕴含的深沉爱国情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末年历史背景的视频,展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和民族危机。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果你是一名爱国志士,你会怎么做?由此引出文天祥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天祥的图片和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在南宋末年为保卫国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被捕后的英勇表现。
介绍《指南录》和《指南录后序》的创作背景:《指南录》是文天祥从出使元营到逃脱后抵达永嘉期间所写的诗集,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之意。《指南录后序》则是作者为诗集所写的序言,详细叙述了诗集的编纂目的和成书经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缙绅”(jìn shēn)、“纾祸”(shū huò)、“觇北”(chān běi)、“翌日”(yì rì)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四)疏通文意,积累知识(18 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共同翻译课文。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选取文中一段进行翻译,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补充修正。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实词:
“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予官职。
“会”:“会使辙交驰”,适逢,正赶上。
“币”:“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
虚词:
“以”:“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连词,表转折,却。
“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往,到……去。
特殊句式:
“被动句”:“予羁縻不得还”,“羁縻”本身含有被动意味,即“被拘留”。
“宾语前置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正常语序为“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何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巩固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五)研读文本,分析情感(12 分钟)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哪些经历?这些经历反映了怎样的形势?
作者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总结如下:
作者出使元营,经历了被扣留、被驱逐、险象环生等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当时敌我双方斗争的激烈和形势的严峻。
情感变化:起初“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表现出作者的大义凛然和对国家的坚定信心;随着形势恶化,“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流露出作者的悲愤与无奈;在逃脱途中,“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体现出作者九死一生的惊险和对生存的渴望;最后“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死里逃生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责任感。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强调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气节,鼓励学生向英雄学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爱国英雄事迹,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课文第 5 自然段。
以“我心目中的文天祥”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文天祥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文言知识的讲解,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针对性训练;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 上一篇:《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 下一篇:《童趣》全文与翻译鉴赏-古文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