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瘀穴位图
以下是一些对肝郁有调理作用的穴位: 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
功效: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有疏肝理气、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刺激该穴位可调节肝脏气血,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痛等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在太冲穴上,力度适中,以穴位处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宜,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按摩2 - 3次。
行间穴 位置: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为足厥阴肝经的荥穴,具有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疏肝理气的作用。
对于肝郁化火导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按摩方法: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脚趾,以指腹点揉行间穴,左右脚穴位各按摩3 - 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期门穴 位置: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是足厥阴肝经的募穴,主要功能为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可缓解肝郁引起的胸胁胀满疼痛、腹胀、呃逆等不适症状。
按摩方法:仰卧位,用双手的食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按揉期门穴,每次约5 - 10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天操作1 - 2次。
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前正中线 上。
功效:此穴为气会膻中,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作用。
虽然它不属于肝经穴位,但对于肝郁导致的气机不畅,出现的胸闷、气短、情绪压抑等有很好的调节功效。
按摩方法:用中指指腹轻轻按压膻中穴,顺时针方向按揉3 - 5分钟,力度以感到微微酸胀为宜,每日可按摩数次。
肝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作为肝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理气止痛。
对肝郁引起的胁肋疼痛、黄疸、目视不明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按摩方法:俯卧位,他人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肝俞穴,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每次按压5 - 10分钟,每日1 - 2次。
肝瘀穴位图(1)
肝瘀穴位图(2)
肝瘀穴位图(3)
肝瘀穴位图(4)
肝瘀穴位图(5)
肝瘀穴位图(6)
肝瘀穴位图(7)
肝瘀穴位图(8)
肝瘀穴位图(9)
肝瘀穴位图(10)
肝瘀穴位图(11)
肝瘀穴位图(12)
肝瘀穴位图(13)
肝瘀穴位图(14)
肝瘀穴位图(15)
肝瘀穴位图(16)
肝瘀穴位图(17)
肝瘀穴位图(18)
肝瘀穴位图(19)
肝瘀穴位图(20)
肝瘀穴位图(21)
肝瘀穴位图(22)
肝瘀穴位图(23)
肝瘀穴位图(24)
肝瘀穴位图(25)
肝瘀穴位图(26)
肝瘀穴位图(27)
肝瘀穴位图(28)
肝瘀穴位图(29)
肝瘀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