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取穴位图
针灸选穴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体质等因素来确定的。
以下为你介绍一些常见病症的针灸选穴原则及示例: 头痛 选穴原则: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穴,同时结合辨证选取相关脏腑经络的穴位。
举例: 阳明头痛(前额部疼痛):主穴可选印堂、攒竹、头维、合谷、内庭。
印堂、攒竹位于前额部,能直接疏通局部气血;头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可调节阳明经气血;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可缓解面部及头部疼痛;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能清泻阳明之火。
少阳头痛(侧头部疼痛):主穴为率谷、太阳、悬颅、外关、侠溪。
率谷、太阳、悬颅均在侧头部,可疏通少阳经气血;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能通调三焦之气,和解少阳;侠溪为足少阳胆经荥穴,可清泻少阳之火。
太阳头痛(后枕部疼痛):常用天柱、后顶、昆仑、申脉。
天柱、后顶在后枕部,可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交会穴,两穴配合能疏通太阳经气血,缓解后枕部疼痛。
失眠 选穴原则: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原则,选取心经、心包经及相关脏腑经络的穴位。
举例: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照海、申脉。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可养心安神;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百会位于巅顶,可调节全身气血,醒脑安神;安眠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照海、申脉分别通阴跷脉和阳跷脉,调节阴阳跷脉平衡,有助于改善睡眠。
胃痛 选穴原则:以调理胃气、理气止痛为主,选取胃经及相关脏腑经络穴位。
举例: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中脘是胃之募穴,腑会中脘,可调理胃气;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肚腹三里留”,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内关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通冲脉,与内关配伍,可增强和胃止痛的效果。
颈椎病 选穴原则:以疏通颈部经络气血为主,根据病变部位选取相应经络穴位。
举例:颈部局部穴位如天柱、风池、大椎,以及上肢穴位如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等。
天柱、风池可疏通颈部气血;大椎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改善颈部气血运行;肩井可缓解肩部及颈部疼痛;曲池、外关、合谷为上肢穴位,可调节上肢经络气血,缓解因颈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痛经 选穴原则:实证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虚证以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为主。
举例: 实证痛经: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
中极是任脉穴位,与足三阴经交会,可通调冲任,化瘀止痛;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能健脾渗湿、调经止痛;三阴交通调足三阴经气血,行气活血。
虚证痛经: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关元、气海为任脉穴位,可培补元气、暖养冲任;足三里能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三阴交可滋阴养血、调补肝肾。
针灸选穴较为复杂,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并且针灸操作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取穴位图(1)
针灸取穴位图(2)
针灸取穴位图(3)
针灸取穴位图(4)
针灸取穴位图(5)
针灸取穴位图(6)
针灸取穴位图(7)
针灸取穴位图(8)
针灸取穴位图(9)
针灸取穴位图(10)
针灸取穴位图(11)
针灸取穴位图(12)
针灸取穴位图(13)
针灸取穴位图(14)
针灸取穴位图(15)
针灸取穴位图(16)
针灸取穴位图(17)
针灸取穴位图(18)
针灸取穴位图(19)
针灸取穴位图(20)
针灸取穴位图(21)
针灸取穴位图(22)
针灸取穴位图(23)
针灸取穴位图(24)
针灸取穴位图(25)
针灸取穴位图(26)
针灸取穴位图(27)
针灸取穴位图(28)
针灸取穴位图(29)
针灸取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