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穴位图
中医与穴位紧密相连,穴位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治疗及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医理论中的穴位基础 定义与概念:穴位,又称腧穴、穴道,是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如网络般遍布全身,连接各个脏腑组织,而穴位则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与外界相通的窗口。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分类:穴位主要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明确的主治病证和针灸操作规范,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穴位;经外奇穴是指未归入十四经系统,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较为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它们对某些病证有独特疗效;阿是穴则是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穴位,通常在病痛局部出现。
穴位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观察穴位局部的色泽、形态变化,可辅助判断相应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和病变情况。
例如,印堂部位(属经外奇穴)红润光泽,提示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若印堂发黑、发暗,则可能暗示体内有瘀血或脏腑功能失调。
触诊:通过触摸穴位,感知其有无压痛、结节、条索状肿物等异常变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定位。
如胆囊炎患者,在胆囊穴(属经外奇穴,位于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处常可出现明显压痛;阑尾炎患者,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阑尾穴)可有压痛反应。
穴位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或艾灸等方法刺激穴位,以激发经气活动,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疗法是将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和深度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产生针感,调节经络气血;艾灸疗法则是借助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作用。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可针刺风池、大椎、肺俞等穴位以疏风散寒解表;用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增强人体阳气,提高免疫力。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目的。
不同的推拿手法对穴位产生不同的刺激效应,如按法、揉法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推法、拿法能缓解肌肉紧张、松解粘连。
例如,小儿积食时,推拿补脾经、清胃经、揉板门等穴位,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穴位体表,产生温热刺激并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可改善肌肉痉挛、关节疼痛等症状,如治疗肩周炎时,可在肩部的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位处拔罐,起到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效果。
穴位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日常保健:通过自我按摩一些保健穴位,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如每天早晚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揉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可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睡前按摩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能引火归元、宁心安神,促进睡眠。
顺应四时:根据季节变化,选取相应穴位进行保健。
春季阳气上升,可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以疏肝理气;夏季天气炎热,按摩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秋季气候干燥,按摩肺俞穴(位于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能润肺止咳;冬季寒冷,艾灸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补肾壮阳、培元固本。
中医和穴位图(1)
中医和穴位图(2)
中医和穴位图(3)
中医和穴位图(4)
中医和穴位图(5)
中医和穴位图(6)
中医和穴位图(7)
中医和穴位图(8)
中医和穴位图(9)
中医和穴位图(10)
中医和穴位图(11)
中医和穴位图(12)
中医和穴位图(13)
中医和穴位图(14)
中医和穴位图(15)
中医和穴位图(16)
中医和穴位图(17)
中医和穴位图(18)
中医和穴位图(19)
中医和穴位图(20)
中医和穴位图(21)
中医和穴位图(22)
中医和穴位图(23)
中医和穴位图(24)
中医和穴位图(25)
中医和穴位图(26)
中医和穴位图(27)
中医和穴位图(28)
中医和穴位图(29)
中医和穴位图(30)